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背景:现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并不统一.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及其定向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的动态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蛋白分子水平检测,于2006-09/2007-01在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2只.胎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产品,成纤维生长因子、丁羟基茴香醚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resco产品. 方法:Per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7 L-1.设立2组,诱导组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 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的L-DMEM培养基预诱导24 h后,再以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 μmol/L丁羟基茴香醚的L-DMEM无血清培养基诱导1,3,5 h.对照组始终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培养.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细胞表型.结果:预诱导24 h,胞体由原来的长梭形变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伸出多个短棒状突起,可见2~3个核仁,细胞间漩涡状生长趋势消失,排列无规律;诱导1~3 h,细胞逐渐变圆,胞质收缩明显,折光性增强,双级或多极的突起互相连接呈网状;诱导5 h,突起出现一、二级分支.诱导1 h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表面抗原巢蛋白;3 h后巢蛋白达高峰,同时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5 h后巢蛋白表达下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达高峰.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巢蛋白表达为阴性.结论:在添加化学诱导剂之前先使用成纤维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转化,且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顺序与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一致.  相似文献   
2.
良药苦口,更何况是煎汤代水的中药,许多孩子因中药太苦不愿喝,让家长们苦恼不已。有时,针对疾病症状较轻的情况,家长也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治疗小儿常见病的药茶,口味良好,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案已基本成熟,但是诱导过程中影响分化效果的因素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观察诱导时机的选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1在苏州大学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完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 g.方法: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107 L-1密度分组培养,诱导组分别于接种当时、细胞达50%~60%融合时、细胞达85%~95%融合时加入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非诱导组采用普通培养基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7,14 ,21,28 d行钙钴染色、Von-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细胞能力.定期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结果:经钙钴染色后,诱导组大部分染色的细胞呈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细胞颗粒,大多数多角形细胞呈阳性,如铺路卵石样排列,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片状强阳性细胞,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数量最多,结节体积最大.非诱导组未见片状强阳性细胞.Von-Kossa 染色后可见深棕色致密结节.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形成结节较早,同期相比数量较其他组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与同期非诱导组相比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表现细胞成骨分化特点.结论:初始接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细胞间相互接触程度越高,成骨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于石河子大学一附院重症医学二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3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部吸痰组、深部吸痰组及改良吸痰组。(1)浅部吸痰,吸痰管插入的深度≤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2)深部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力,再上提1cm~2cm;(3)改良吸痰: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cm。比较三组患者24h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24h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心率变化、呛咳及痰中带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管置入深度达气管插管刻度后继续深入1cm可有效清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使用不同剂量的重组鼠白细胞介素-12(rmlL-12)和HBsAg联合给药,检测给药前后血清中IFN-1,的浓度以及给药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HBsAg刺激的免疫应答能力的变化。结果高剂量HBsAg和高剂量rmIL-12联合两次给药后,血清中IFN-γ浓度明显高于单独给HBsAg组或rmIL-12组(P〈0.05);高剂量联合给药组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HBsAg体外刺激后诱生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单独给HBsAg组或rmlL-12组(P〈0.05),流式细胞检测分析表明IFN-γ主要来源于CD4^+和CD8^+的T细胞。结论rmlL-12能快速明显地提高C57BL/6J小鼠对HBsAg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为IL-12和HBsAg在临床上联合治疗慢性乙肝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培养跨世纪的医学人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给局部解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局部解剖学教学学时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各种能力全面提高。为此,三年来我们对93、94、95三个年级的局解教学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7.
8.
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周期和活化的影响,探讨MSC对T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体外扩增培养3代后用于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SC对PHA作用下T细胞周期和早期表型CD25、CD69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人骨髓MSC体外可使PHA刺激下的T细胞滞留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下调活化T细胞早期表型CD25、CD69的表达,抑制IL-2、IFN-r的分泌。结论人骨髓MSC体外可通过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抑制其活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10.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蚕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对于柞蚕丝素蛋白在医用生物领域的研究报道在国内外尚较少。本研究选择再生柞蚕丝素蛋白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的粘附、生长及表面抗原的变化。结果在1h观察再生柞蚕丝素对hBMSCs的粘附力几乎与胶原相同,明显优于家蚕丝素和聚苯乙烯培养板。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第4d 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的增殖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BMSCs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能够很好的粘附、生长,细胞间能相互连接形成片状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hB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亦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柞蚕丝素蛋白体外支持hBMSCs的粘附、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