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及抗抑郁药辅助治疗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不同病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评价抗抑郁药对FD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对符合FD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12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65)给予抗消化不良治疗:法莫替丁20mg,3次/d,多潘立酮(吗丁啉)5mg,3次/d,加服抗抑郁药舍曲林治疗;对照组(n=64)单给予相应的抗消化不良治疗,不加舍曲林;观察8周疗程。于入组时、4周末、8周末分别进行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临床疗效评定,分析FD与心理因素(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及心理因素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与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等因子分、HAMA总分及精神性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1—0.337,P&;lt;0.05~0.01),治疗好转后相关性下降,尤以研究组下降更明显;研究组的疗效(86%)显著高于对照组(52%)(X^2=18.04,P&;lt;0.01);研究组的量表分下降幅度更大、显效更早(P&;lt;0.05~0.01)。结论:FD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抗抑郁药对FD有辅助治疗作用,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Q-Tc与肝硬化病因、严重程度、多项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73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非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Q-T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钾、血钙等指标,组间比较Q-Tc和Q-Td的变化,并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多元回归分析Q-T间期与肝功能Child分级及各项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Q-Tc为(434±41)ms,而非肝硬化组为(404±31)ms,两组比较P<0.001;肝硬化组Q-Td为(44±37)ms,非肝硬化组(27±10)ms,P<0.001;以Q-Tc等于或超过440ms为异常,肝硬化组Q-Tc的异常率为53%(39/73),非肝硬化组则为14%(7/50)。肝硬化组中ChildC级Q-Tc异常率占75%(9/12),B级占60%(21/35),A级占35%(9/26)。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Q-Tc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6(P<0.01);与血钙、血钾、PT,ALB,TBIL等无明显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Child-Pugh分级与Q-T间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Q-Td增大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与肝硬化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鉴于Q-T间期延长及Q-Td增大与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有关,且某些药物对Q-T间期的患者有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故对肝硬化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无明显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各种急性时相蛋白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58例无明显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和48例非肝硬化患者进行4种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铜蓝蛋白和触珠蛋白]的检测,并与Child-Pugh分级等指标行单因素直线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水平明显下降。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随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逐步下降,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及铜蓝蛋白与Child-Pugh分级呈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2、0.42和-0.37,均为P<0.05。4项急性时相蛋白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检验结果:4项急性时相蛋白与白蛋白无相关,α1-酸性糖蛋白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相关,触珠蛋白与凝血酶原时间、载脂蛋白B相关,铜蓝蛋白与载脂蛋白A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与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密切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水平明显下降,铜蓝蛋白在肝损伤程度较轻时升高,肝损伤严重时呈下降趋势。在无明显继发感染的前提下,酒精性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检测α1-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及铜蓝蛋白水平对肝硬化肝实质损害的判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广东地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和梅州市人民医院1990年至2005年急性胰腺炎(AP)病例共1582例。根据病因分为HLAP(123例)和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828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显著差异;HLAP组的TG水平显著高于ABP组;但血清淀粉酶仅有36%的患者升高3倍以上,显著低于ABP组的62%。HLAP组的SAP比例、脏器衰竭发生率、总体病死率和复发率均显著高于ABP组(P〈0.05)。结论HLAP具有显著的重症化和复发性趋势,预后较为凶险。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因误食鸡骨梗住后觉胸骨后疼痛,随后出现吞咽梗阻,饮水呛咳而入院治疗。检查未发现咽喉部病变,X线吞钡检查发现食管中段狭窄,食管气管瘘,瘘口2.5cm×2.0 cm,发病后7 d第1次胃镜检查显示距门齿25 cm处食管狭窄,有多量食物残渣存留,食管前壁见食管破裂,食  相似文献   
6.
食管内支架置放术60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壁辉  郑永平  罗文雄 《广东医学》1999,20(11):846-847
目的 探讨食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食管良亚性狭窄(及)合并食管瘘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Savary扩张器对狭窄段食管扩张后,在胃镜监视下置放NiTi记忆合金内支架支撑狭窄段。合并食管瘘者,用带膜支架,使瘘口与食管腔隔开。结果 60例全部成功,手术过程无严重并发症,扩张后这直径均大于15mm,吞咽困难改善困难改善程度;显效率82%(49/60),痊愈率18%(11/60),总有效率100%。结论 食管内支  相似文献   
7.
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新途径及适应证。方法:将90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功能性消不良病人随机分为:抗消化不良组;抗抑郁组;综合治疗组,分别给予单抗消化不良治疗;单抗抑郁治疗;合并两种方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三组患者的上腹胀、早饱、上腹痛、暖气症状评分、Zung自评量表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综合治疗化不请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86.7%HAMD量表评分达常模有效率为86.7%,高于抗消化不良组的36.7%和10.0%,抗抑郁组的43.3%,和16.7%,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伴有抑郁焦虑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治疗时联合使用抗抑郁药,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垂体后叶素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所出现的各种心血管不良反应,并与20例应用思他宁的患者作比较。结果:垂休后叶素组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思他宁组,但在肝功能不同分级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常用剂量应用垂体后叶素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6岁,上腹部隐痛1年多未行系统诊治。1个月来腹痛加重,多为饥饿性痛,但无明显反酸、喷气,体重也无明显减轻。于本科行内镜检查发现球部前壁溃疡3X2cm,表面覆厚腻白苔,周边粘膜充血水肿。胃窦部变形但未见溃疡或新生物,于胃窦部活检见慢性炎症细胞侵润。镜下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I期,镜检3天后因排柏油样黑便住院,6天后突发上腹剧痛,诊为胃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球部前壁穿孔灶3cm,周围摊痕4.5X4X3cm,质硬,与左肝脏面粘连。灶周组织糜烂,周围淋巴结无肿大,胃体及肝、脾、胰腺探查无异常,遂行胃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结肠黑变病38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及转归。方法:对经结肠镜确诊检出的38例结肠黑变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结肠黑变病中有30例便秘,6例大便不爽,26例(68.4%)服用泻药史。并发结肠癌3例,炎性增生性息肉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结论:结肠黑变病除与便秘及长期用蒽醌类泻药有关,也可能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结肠癌、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有关,治疗便秘及停用泻药能逆转结肠黑变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