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精神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急性左心衰住院精神病患者38例随机分成度冷丁组(n=20)和丙泊酚组(n=18),机械通气治疗期分别间断静脉注射度冷丁50—100mg及持续静滴丙泊酚(0.5—1.0)mg/(kg·h);比较两组镇静效果达Ramsay分级Ⅲ-Ⅳ级时间、生命体征、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h,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与度冷丁组相比,丙泊酚组的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外周血管阻力(SVR)明显下降,P均〈0.05,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时使用丙泊酚镇静效果较度冷丁好。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病原菌变迁及产ESBLs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变迁特征,并对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ICU 2001年1月-2004年7月间85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培养出469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61株(76.97%),真菌81株(17.27%),革兰阳性球菌27株(5.76%)。2001年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占首位,2002年以真菌感染占首位,2003和2004年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首位。产ESBLs菌检出率达50%,其对15种抗菌药的敏感率较非产ESBLs菌低(P<0.001或<0.05)。机械通气时间≥7 d、年龄≥60岁及低蛋白血症是产ESBLs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ICU肺部感染的优势菌是铜绿假单胞菌。病原菌产ESBLs率及耐药率均高。应针对产ESBLs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肖军  钟荣  施善阳 《华夏医学》2001,14(6):772-774
目的:确定监护病室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致病菌的种类,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确定败血症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败血症在危重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8.07%)且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病死率亦较高(80.77%),单因素检验[OR=4.32,95%可信区间(CI)1.58-11.72]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4.97,1.21-20.37)均判定细菌性败血症显著影响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此外,分析亦证实:监护病室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留置大静脉导管,气管切开,低白蛋白血症,感染发生前用过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败血症是监护病室常见并发症且对疾病预后有不利影响,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真菌肺炎(VAF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ICU 27例VAFP临床特点,与同期88例呼吸机相关非真菌肺炎(VANFP)比较年龄、APACHEⅡ、低蛋白血症、应用3种抗菌素≥10 d、完全胃肠道外营养(TPN)≥15 d、近期外科大手术、留置体腔引流管≥5根及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等危险因素。结果 VAFP占VAP的23.48%(27/115)。VAFP与VANFP比较TPN≥15 d、近期外科大手术、留置体腔引流管≥5根及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患者较外科患者发生VAFP时间早,分别为(7.687 5±3.754)d和(25.2±6.099)d,P0.05。肺部影像出现浸润时间较气道真菌培养阳性时间滞后3~4 d。44.44%的患者合并其他体液(腹腔、血及尿)真菌感染,55.55%的肺部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结论应严密持续监测肺部真菌定植及肺部影像的动态变化,结合危险因素、病情转归,进行VAFP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6.
前列腺素E1对猪肺损伤的保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肺损伤模型全面研究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1ipo-PGEl)对肺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应用静脉输注内毒素加大容量控制通气法制备猪肺损伤模型.将16头猪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及对照组.置人肺动脉导管,监测动脉、混合静脉血气分析;测定基础值及给予内毒素后2、3、4和5 h的血液动力学及肺气体交换参数.用气道阻塞技术描记两组动物的静态压力-容积(P-V)曲线,并利用S形曲线回归公式拟合,P-V曲线以进一步确定和比较其呼吸力学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结果 实验期间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排血指数(CI)均明显下降(P 均<0.05),给药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除基础测定外,给药组在各监测时间点所有氧合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肺-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肺内分流率(Qs/Qt)]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1月-2006年12月ICU内发生的39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5种抗生素药敏试验中,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100%耐药。其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棒酸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46.2%、30.8%和12.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混合感染率为92.30%。79.5%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为晚发VAP。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以及机械通气时间7 d以上是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的高危因素。34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患者死亡,病死率87.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在ICU院内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混合感染率高、病死率高。ICU内使用碳青霉烯类、机械通气7 d以上者要考虑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应进行针对性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骆雪萍  施善阳  叶宁  夏炳杰 《中国药房》2011,(26):2464-2466
目的:了解卡泊芬净治疗重症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9月ICU使用卡泊芬净5d以上的18例重症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卡泊芬净首剂70mg,后据肝功能分级予50mg.d-1或35mg·d-1。治疗期间监测肺部影像学、肝肾功能等。结果:临床诊断14例、拟诊4例。治疗总有效率72.22%(13/18)。有效组疗程长于无效组((21.55±6.91)dvs.(10.00±3.50)d,P<0.05),抢先/经验性治疗组有效率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91.67%vs.33.33%,P<0.05)。有效组肺部影像改善时间明显滞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卡泊芬净是治疗重症IPFI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且抢先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骆雪萍  施善阳  黄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67-1670
目的 探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继发及第三型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特征,为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2005年6月-2009年6月因继发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及进展为第三型腹膜炎危重患者腹腔病原菌分布、耐药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ICU前均行腹部急诊手术.结果 46例危重患者共分离出13种病原菌,初始病原菌分布中结肠瘘以肠球菌为主,其余部位病变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初始及第1周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63.04%(29/46)和51.02%(25/4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第2周之后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下降,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增加到50.00%(23/46),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高度敏感,对其余16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肠球菌是第三型腹膜炎主要病原菌,第2周后病情未缓解应适时选择覆盖肠球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适当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潜在耐药菌引发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确定潜在耐药菌所致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 (VAP)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机械通气时间>4 8h的 171例患者做前瞻性调查 ,分别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检验判定耐药菌及其他致病菌引发VAP的危险因素。结果 VAP在持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 (5 5 .5 5 % ) ,并大多由潜在耐药菌引发 (6 9.4 7% ) ;耐药菌已占分离菌株总数的 5 3.36 % ,并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 ;此外 ,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及先期有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史显著相关于耐药菌引发的VAP。结论 在监护病室耐药菌引发的VAP已日趋严重 ,应重视并强调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