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治疗性血浆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进行治疗性血浆置换的7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过敏反应、枸橼酸钠反应、凝血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相关症状和体征、血管通路的保护、日常生活能力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是护理更有针对性,能够显著减少血浆置换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我院护理人员HBV感染的现状,探讨影响我院护理人员HBV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我院医护人员管理系统,统计我院护理人员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HBV感染状况,对易感危险因素如注射穿刺、手术换药、输血输液、标本采集等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87名医护人员HBsAg总阳性率为4.77%.单因素分析显示:注射穿刺、手术换药、输血输液、标本采集以及接种乙肝疫苗方面均与HBV的感染率相关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注射穿刺、输血输液、手术换药、标本采集、接种乙肝疫苗为护理人员HB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注射穿刺、输血输液、标本采集等因素是影响我院护理人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HBV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一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的Fas抗原和FasL,并评价其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改变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对象:1995~1998年收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全部病例HBsAg、HBVDNA均阳性,均做肝穿活检。轻度慢性肝炎16例,中度慢性肝炎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不同分期患者肾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169例,根据患者的发热程度、血压、尿量、出血量、肾脏损害情况、并发症等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观察在各期内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查、肾功能(BUN、Cr)检测,统计并观察。结果 169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例经积极救治,死亡5例,病死率为2.95。低血压期、少尿期尿蛋白定性、BUN、Cr检测与发热期、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肾功能损害情况观察,指导临床医生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应对检查肾功能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了解肾脏损伤情况,掌握各期肾功能损伤程度,对治疗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构建肝性脑病大鼠模型,探究安宫牛黄丸对肝性脑病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TNF-α/NF-κB)信号通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乳果糖组(0.2 mL/200 g乳果糖)、安宫牛黄低剂量组(1.0 g/kg)、中剂量(2.0 g/kg)、高剂量(3.0 g/kg),每组10只。通过硫代乙酰胺(TAA)法构建肝性脑病模型(连续3 d对模型大鼠注射300 mg/kg TAA溶液),造模前4 d开始各组每天连续ig相应剂量乳果糖及安宫牛黄丸直至造模结束后2 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海马组织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肝组织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样本中TNF-α、NF-κB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寻台潜伏期、血氨、ALT、AST水平、肝组织损伤、脑组织海马CA1区损伤程度、Glu含量、TNF-α和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穿台次数、神经学评分、Ach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和安宫牛黄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寻台潜伏期、血氨、ALT、AST水平、肝组织损伤、脑组织海马CA1区损伤程度、Glu含量、TNF-α和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穿台次数、神经学评分、Ach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安宫牛黄丸各组间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结论 安宫牛黄丸能抑制肝性脑病大鼠TNF-α/NF-κB信号通路,对大鼠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炎合并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商丘市立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8例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的42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86例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分析糖尿病足部溃疡病原菌分布特点,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情况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糖尿病足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患者42例,未感染患者8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基础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培养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41.46%),革兰阴性菌43株(52.43%)及其他菌株5株(6.10%)。糖尿病足感染组患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未感染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程越长、APACHE Ⅱ评分越高、HDL-C越低、HbAlc越高均是患者发生糖尿病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肺炎合并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为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APACHE Ⅱ评分、HDL-C及HbAlc水平均是诱导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和预防,降低糖尿病足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胺150 mg静脉滴注,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显效率为6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2%、46.2%(均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小板(PLT)、谷氨酰胺转移酶(GGT)、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水平与疾病进展相关性及防治意义。方法 以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商丘市某医院诊治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不同进展时期分别设置单纯性慢性乙肝(肝炎组)、慢性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肝癌组),并设置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体格检查,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用于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谷草转氨酶(AST)、丙转转氨酶(ALT)、PLT、GGT、IP-10等指标检测,采用Pearson分析PLT、GGT、IP-10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PLT、GGT、IP-10评估肝硬化、肝癌价值。结果 共纳入524例不同疾病进展时期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炎组152例,肝硬化组141例,肝癌组131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140人,4组人群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既往疾病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人群的AST、ALT、GGT、IP-10、ALB、GLB、PLT检测结果及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LT与AST、ALT呈负相关,与ALB、GLB呈正相关(P<0.01);GGT、IP-10与AST、ALT呈正相关,与ALB、GLB呈负相关(P<0.01)。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PLT、GGT联合IP-10评估肝硬化的AUC为0.894,大于PLT(0.828)、GGT(0.798)、IP-10(0.717),PLT、GGT联合IP-10评估肝癌的AUC为0.945,大于PLT(0.854)、GGT(0.825)、IP-10(0.889)。结论 PLT、GGT、IP-10在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进程中呈动态变化,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硬化、肝癌的预测标志物,为监测及防治慢性乙肝疾病进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变态反应皮内试验特点。方法 将1306例儿童分为5岁以下及5岁以上组,进行变态反应皮内试验分析。结果 儿童变态反应病对吸入物的主要致敏原是粉尘螨、野苋菜花粉、秋季花粉和屋尘,食物主要致敏原是虾、蟹、芝麻和草菇、牛奶。结论 5岁以下患儿变态反应皮内试验阳性率低于5岁以上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