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法进行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的功能情况。方法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法进行听神经瘤手术,观察术后患者面神经恢复情况,并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术后1周和1年进行随访,面神经功能不影响生活者占69.7%及89%;面神经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者占15.2%及4.8%。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听神经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小儿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本组112例,年龄1d~14岁。交通伤45例,坠落伤41例,共占76.8%。闭合性颅脑损伤9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合并颅内血肿59例(52.7%);并发颅骨骨折61例(54.5%),伤后意识障碍106例(94.6%),癫癎发作21例(18.8%)本组手术治疗58例,保守治疗54例。GOS预后评级:恢复良好100例,中残7例,重残1例、死亡4例,死亡率3.6%。结论:小儿颅脑损伤临床表现复杂,与损伤程度不一致。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紊乱明显;颅骨骨折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以凹陷性骨折、骨缝分离多见;对冲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癫癎发生率高;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3.
关仲阳 《实用医技》2008,15(1):89-90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小儿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本组112例,年龄1d~14岁。交通伤45例,坠落伤41例,共占76,8%。闭合性颅脑损伤9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合并颅内血肿59例(52.7%);并发颅骨骨折61例(54.5%),伤后意识障碍106例(94.6%),癫癎发作21例(18.8%)本组手术治疗58例,保守治疗54例。GOS预后评级:恢复良好100例,中残7例,重残1例、死亡4例,死亡率3.6%。结论:小儿颅脑损伤临床表现复杂,与损伤程度不一致。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紊乱明显;颅骨骨折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以凹陷性骨折、骨缝分离多见;对冲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癫痫发生率高;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手术及CT定位微创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小骨窗开颅手术51例,CT引导血肿吸引44例。两组年龄、术前血压、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肿清除量: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优于CT血肿吸引组(P〈0.05);术后48h意识好转率小骨窗开颅手术组高于血肿吸引组(P〈0.05);术后血肿继续增大者,CT引导血肿吸引组高于小骨窗开颅下手术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彻底,疗效优于CT引导血肿吸引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对海马Akt、p-Akt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小鼠VD模型。9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30只)、模型组(30只)及盐酸多奈哌齐组(30只)。在术后第29天、第30天,经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进行行为学测试,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kt、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VD模型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明显高于VD模型组小鼠(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小鼠海马CAl区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VD模型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显著高于VD模型组(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改善血管性痴呆(VD)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可能与上调VD小鼠Akt、p-Akt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是因外力作用于头部造成颅脑组织结构伤害的一种损伤,十分常见。是创伤学中危害性最大疾病,也是神经外科救治的重点。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74例,其中并发脑梗塞4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引起的严重颅内高压的术后并发症,以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8例因颅脑外伤而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 GCS评分较低者(8分)、老年患者(65岁)、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者、中线移位>10mm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采用该术式可有效地控制颅内高压,并且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