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探究颊脂垫瓣修复术对于口腔内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口腔内组织缺损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颊脂垫瓣修复术,并于术后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纳入的40例口腔内组织缺损患者中,共有38例患者术后达治愈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40)。结论在对于口腔内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中颊脂垫瓣修复术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骨刀和涡轮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反应等,评价2种方法拔除不同类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中、低位埋伏阻生牙患者,按照垂直阻生、近中阻生、水平阻生各40例分为3组。每组20例应用超声骨刀,20例应用涡轮钻。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度及永久性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 d和3 d,超声骨刀法疼痛显著小于涡轮法;7 d时,2组之间疼痛无显著差异。垂直阻生组手术时间、术后肿胀、开口度在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近中阻生牙组2种方法术后肿胀无显著差异,但超声骨刀法手术时间更短、开口度更大。水平阻生牙的手术时间、肿胀、开口度超声骨刀法优于涡轮法。各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骨刀对组织可选择性切割、截骨精准、术后创伤小、使用安全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比涡轮更具优势,真正实现了微创外科。临床上推荐应用超声骨刀拔除中低位近中或水平埋伏阻生牙,以减少术后创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高速涡轮机微创技术与传统技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阻生牙术后镇痛、开口度及牙槽骨吸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阻生牙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高速涡轮机微创手术联合即刻种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联合即刻种植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牙槽骨吸收、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拔牙窝完整性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上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下颌前牙区以及下颌磨牙区的种植体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 d,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VA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拔牙窝完整性、肿胀度以及开口受限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牙根折断、邻牙松动、牙龈撕裂和舌侧骨板骨折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阻生牙拔除术中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治疗联合即刻种植,患者术后牙槽骨吸收、肿胀以及拔牙窝完整性显著改变,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缺损术后下颌骨偏移的生物力学原因;并通过术后随访,验证分析其有效性,以获得一种能在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的研究方法。方法: 选择20例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的病例,其中1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另10例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再基于改良数字化术前三维手术方案,建立下颌骨重建术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应变趋势;最后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析下颌骨偏移趋势。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健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无显著差异,而与传统手术组病例相比,改良数字化技术组手术前、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显著减小(P<0.05)。采用改良数字化技术设计的病例术前治疗方案,成功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得出患侧(右侧)髁突在横断位上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在冠状位上髁突向内旋转、在矢状位上向后旋转,冠突向外向下移位。对比该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下颌骨偏移趋势与术前进行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结论: 有限元分析对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进行血管化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能定性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颌骨偏移情况,并于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下颌骨节段切除及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同期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的16例患者,均为良性病变,随机分为常规导板技术组(常规组)和改良数字化导板组(改良组),每组各8例。常规组患者行术前常规检查,常规导板设计手术方案。改良组患者术前行下颌骨锥形束CT(CBCT)及双侧下肢CT血管造影(CTA)检查,数据导入数字化导板软件后模拟手术过程,打印预期重建的3D模型,制作术中准确定位的导板,以达到重建后腓骨骨段精确定位。2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CBCT,选取髁突位置及下颌骨形态变化为参考,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CT数据,比较2组患者髁突位置及下颌骨形态变化。根据临床表现,比较2组患者于术前、后开口度与开口型变化,以及下颌骨重建修复手术效果差异。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在术后3个月左右、义齿修复治疗前,对余留牙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及面部外形做出自主等级评价。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改良组患者髁突位置变化明显小于常规组。改良组患者下颌骨形态变化小于常规组。改良组患者术后开口度及开口型恢复更优,患者对咀嚼功能及面部外形满意度高于常规组,2组患者发音功能满意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中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可简化手术过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下颌骨的重建精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