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抑制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外排泵的机制。方法通过MTT法确定24h粉防己碱对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的无细胞毒性剂量,并以此剂量处理5株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粉防己碱组(20mg/L)及对照组(PBS)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康唑(10~50mg/L)处理48h以测定MIC值。半定量PCR分析粉防己碱(20mg/L)作用24h前后,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外排泵基因CDR1和MDR1转录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粉防己碱(20mg/L)作用24h后对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罗丹明123的蓄积能力的影响。结果粉防己碱对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的最大无细胞毒性剂量为20mg/L。以此浓度处理5株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与对照组相比,MIC的范围由64(64~128)mg/L减少到32(24-64)mg/L(P〈0.05)。粉防己碱可以将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CDR1和MDR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由0.905±0.026及b.649±0.028分别下调至0.715±0.131和0.342±0.068(均P〈0.05)。粉防己碱作用后的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对罗丹明123的蓄积量提升至(37.7±3.5)%,高于对照组的(16.3±2.2)%(P〈0.05)。结论粉防己碱可以减少耐氟康唑热带念珠菌外排蛋白的表达,增加细胞内药物的蓄积,从而抑制氟康唑的耐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山西一个汉族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EXT1和EXT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分析,以寻找致病突变.方法 用PCR扩增先证者EXT1和EXT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将PCR产物送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发现EXT1基因2种同义突变(P477P、E587E)、3种内含子突变(c.1537-48A>G、c.1721 +203 A>G、c.1722-103 C>G).EXT2基因共发现5种内含子突变(c.-29-148 A>T、c.1080-18 T>A、c.1336-93 C>T、c.1526-166 C>T、c.1526-195C>T).其中,EXT1 P477P、EXT1 E587E和EXT2 c.1080-18 T>A为多发性骨软骨瘤突变数据库已收录的多态位点,其余7个位点尚未见报道.结论 对该家系EXT1、EXT2基因全部外显子的测序分析未发现明确的致病突变,该家系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的发生是否由除EXT1、EXT2外的其它EXT相关基因引起尚需进一步的连锁定位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太原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以及基因分型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对太原地区404例女性进行21种HPV亚型分析。结果 404例检测者共检测到HPV阳性患者213例,阳性率为52.7%。21种HPV亚型(除HPV 42、43型外)均有检出,其中检出率较高的高危型有HPV 16(34.4%),HPV 58(13.4%),HPV 53(8.7%);检出率最高的低危型是HPV 6(2.2%)。阳性检出者中单一亚型感染占59.6%,多种亚型感染占40.4%;在多重感染中,伴随着合并感染的亚型数增加,比例逐渐下降。结论利用PCR技术和杂交技术检测女性HPV感染情况,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耳聋四家系14例标本就耳聋热点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分析四家系的耳聋病因。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运用基因芯片、酶切和测序的方法对四家系耳聋的致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芯片检测和测序显示:家系1患者IVA7-2A>G杂合突变来自母亲,c.C1229T突变来自父亲;家系2患者c.G79A(p.V27I)和c.A341G(p.R114G)来自母亲,GJB2 c.T70A(p.W24R)为体细胞突变;家系3患者c.G79A(p.V27I)和c.A341G(p.R114G)双杂合突变均来自父亲;家系4患者GJB2 235delC纯合缺失来自父母双方,c.G79A(p.V27I)和c.G232A(p.A78Y)杂合突变均来自母亲。结论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从基因的角度阐述了四家系的病因,为患者以后的优生优育及完善耳聋基因突变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对榆次地区100q,J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了解该地区耳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榆次地区100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比对分析。结果100例耳聋患者中,检测到90例患者发生基因突变,其中有3,k位点未见报道:c.54C〉A(2.5%)、c.319h〉G(0.5*/0)、c.512-5l3insAhCG(O.5%);4个位点突变发生率较高:C.79G〉A(26.50%)、c.235delC(12.00%)、c.341A〉G(20.50%)、c.765T〉C(13.50%);另外还检测出8个突变发生率较低的位点:c.109G〉A(1.5%)、C.176-19ldell6(1.00%)、C.223C〉T(1.00%)、c.253T〉C(0.50%)、c.299-300delAT(3.50%)、C.328delG(0.50%)、c.368C〉h(0.50%)、C.608T〉C(2.00%)。结论通过对榆次地区耳聋患者GJB2基因的检测分析,可以明确耳聋患者的病因,了解该地区的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今后的耳聋患者的病因学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西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1778G〉A住点的突变携带情况及突变特点。方法针对91例疑似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11778G〉A原发性位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比对分析。结果91例疑似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确诊23例携带11778G〉A位点的突变,占25.3%,其中仅有1例单独携带11778G〉A,14例携带11778G〉A+11719 G〉A,其余均携带除11778G〉A以外的突变。结论山西省Leber遗传性视肿经病变患者中,11778G〉A突变位点较高,这一特点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大大提高了基因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精子和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的关联。方法对无精子、少精子症男性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区15个STS位点进行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经15个STS位点检测发现AZF区微缺失12例,总缺失率为8.0%。其中AZFa缺失2例,缺失频率为1.3%;AZFb缺失1例,缺失频率为0.6%;AZFc缺失11例,缺失频率为7.3%;AZFd缺失10例,缺失频率为6.7%。AZF区缺失频率为AZFc〉AZFd〉AZFa〉AZFb。12例AZF区微缺失的患者共存在4种缺失类型,其中10例患者为AZF区的联合缺失。所有患者经核型分析共检测出14例异常核型,异常率为9.3%。14例异常核型患者中有1例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136例正常核型患者存在11例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AZF区有缺失,不一定染色体核型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也不排除有AZF的缺失;Y染色体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不呈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长治地区115例耳聋患者常见基因GJB2、GJB3和线粒体DIqA 12S rRNA 1555A〉G测序分析,研究该地区耳聋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热点突变位点。方法收集长治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115q,J耳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其DblA后对它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115例耳聋患者中GJB2基因检测到81例发生突变,并发现了10个突变位点,其中C.7657T〉c是主要的多态位点,其携带率为22.6%(52/115)。另外,长治地区发现2例线粒体DNAl555A〉G位点突变,未检测出GJB3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通过对长治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了解该地区的耳聋基因突变谱,为后续国内耳聋基因型分布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忻州地区83例耳聋患者常见基因GJB2、GJB3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A〉G测序分析,从分子水平研究该地区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收集忻州地区83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样本,提取DNA后对目的基因扩增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83例耳聋患者中GJB2基因检测到57例发生突变,9个突变位点,与编码连接蛋白的非综合症耳聋突变数据库(http://davinci.crg.OS/deafneSS/index.php?Seccion=mut_db&db=nonsynd)比对,8个位点已见报道,其中包括3个多态位点c.79G〉A、c.341A〉G、c.368C〉A和5个致病位点c.235delC、c.30-35delC、c.109G〉A、c.176-c.191dell6和c.299-c.300delAT,其中,c.79G〉A和c.341A〉G是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30.12%(42/174)和23.49%(39/166)。新发现1例未见报道的突变位点c.186C〉T;患者均未检测出GJB3和线粒体DNA12SrRNA1555A〉G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通过对忻州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了解忻州地区该基因突变谱,为后续国内耳聋基因型分布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