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66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血CIK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时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通过第1天在脐血淋巴细胞中加入IFN-γ,第2天再加入IL-2和CD3单抗进行细胞培养,就可获得名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ede killer cells)即脐血CIK细胞。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结果:脐血CIK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抗K562细胞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短期培养后其增殖活性低于CD3AK细胞;但是G-CSF的加入可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脐血CIK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杀伤活化细胞,脐血在多种细胞因子适当组合的诱导下即可提高杀瘤活性,又能保留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胰腺炎(CP)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细胞(hUMSC)的不同浓度移植治疗CP小鼠模型,比较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病理状态,并检测移植治疗后小鼠的体重、血糖浓度以及胰淀粉酶浓度。【结果】hUMSC移植治疗可以减轻CP小鼠胰腺炎症,且移植细胞浓度增大后这种治疗作用更明显。【结论】hUMSC治疗小鼠CP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与胸部X线影像相关性。方法对42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13.0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与其临床表现轻重无相关性,胸部X线表现斑片影广泛,双肺透亮度减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较重,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手足口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对病情突然变化的患者及时行胸部X线检查,动态观察影像学变化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及观察疗效,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在门诊儿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中的疗效。方法 120例身材矮小需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患儿,55例对照组试验过程中未进行心理干预,65例干预组试验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副反应、焦虑抑郁量表分值和试验成功率情况。结果干预组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干预组焦虑抑郁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成功完成试验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可减轻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与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联合应用对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儿童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LN患儿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n=47)与MMF组(n=46)。其中MMF组患儿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口服,联合治疗组患儿在MMF组基础上给予AZA片剂口服。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后2年BUN、Scr、胱抑素C(cystatin-C,CysC)、补体C3、血清钙结合蛋白复合物(S100A8/A9)、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 ligand 16,CXCL16)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水平;检测24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hU-Pr)与尿MIF水平;统计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与治疗后2年两组患儿BUN、24hU-Pr、Scr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MMF组(P <0.05);两组患儿补体C3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MMF组(P <0.05);两组患儿S100A8/A9、CXCL16与CysC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MMF组(P <0.05);两组患儿血清MIF与尿MIF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MMF组(P <0.05);两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AZA与MMF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LN患儿肾功能,对自身免疫反应具有明显、长期的抑制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不同置换液剂量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自2004-01~2010-10期间行CVVH治疗的68例MODS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组,按置换液剂量分低剂量组[20~35 mL/(kg·h)]、中等剂量组[35~45 mL/(kg·h)]和高剂量组[50~70 mL/(kg·h)];对比分析各组的年龄、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并将CVVH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血尿素氮(BUN)、血浆肌酐(Cr)及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三组患者年龄、CVVH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BUN、C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剂量组患者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中等剂量和高剂量组(P<0.05);中等剂量组患者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高剂量(P<0.05).③经CVVH治疗24 h,全部患者氧合指数、BUN、Cr和MAP均明显改善(P<0.05);中等剂量和高剂量两组行CVVH治疗24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以较高置换液剂量行CVVH有助于缓解MODS的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临床判断胃间质瘤及其恶性危险程度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1例为很低恶性危险程度,4例为中等恶性危险程度,7例为高恶性危险程度。镜下组织学形态: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上皮细胞为主型2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8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S-100阳性1例。结论 CD117标记阳性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胃间质瘤的恶性危险程度要依靠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的多少而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血浆1,3-B-D葡聚糖检测(G实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PICU收治的行G实验检查的患儿169例,调查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特点,比较排除IFI组G实验结果和IFI组G实验结果,治疗前后IFI组的G实验结果,比较不同阳性值G试验诊断患儿IF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G试验诊断IFI的ROC曲线。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接受过7天广谱抗生素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较长时间使用胃肠外营养(TPN)为可能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诊断IFI组G实验结果显著高于排除IFI组,治疗7天后IFI组的G实验结果显著低于治疗前,使用20 pg/ml作为G实验的阳性界值,灵敏度0.96,特异度0.75,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P=0.00,95%CI(0.757,1.000)。结论接受侵袭性操作、较长时间广谱抗生素和激素治疗的患儿是P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血浆1,3-B-D葡聚糖检测是早期诊断IFI的有效检测手段之一,使用20pg/ml作为G实验的阳性界值,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