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Hif-1α基因(野生型、点突变型)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对兔B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野生型人源Hif-1α基因序列和确定酶切位点的点突变型序列及质粒抽提、PCR等制备Hif-1α基因(野生型、点突变型)慢病毒液;转染兔BMSCs后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及qPCR定量分析等检测被转染细胞目的基因Hif-1α和BMP-2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转染7d后野生型组和点突变组细胞均未见明显荧光,转染14d后两组细胞均呈现较明显的绿色荧光;qPCR定量结果显示,转染7d后即有Hif-1α和BMP-2基因的显著表达并在转染14d后仍然显示较高表达水平。讨论:免疫荧光显微镜和qPCR定量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确定了转染细胞目的基因表达。结论:通过野生型人源Hif-1α基因序列信息和确定酶切位点的点突变型序列信息可以构建野生型和点突变型Hif-1α基因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Hif-1α基因慢病毒转染可以促进目的细胞成骨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淫羊藿素(ICT)对体外培养 SD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 rBMSCs,传代至第4代作多向分化鉴定。分别以10-9、10-8、10-7、10-6、10-5 mol/L ICT 刺激 rBMSCs 后3、6、9 d,分别用 cck-8及碱性磷酸酶 ALP 试剂盒检测 rBMSCs 的增殖及 ALP 活性;10-9 mol/L ICT 处理 rBMSCs 后21 d 作茜素红(AR)染色以判断钙结节的形成。结果:原代培养的 rBMSCs 贴壁生长、呈梭形,能多向分化;ICT 明显抑制了 rBMSCs 的增殖;但增高其 ALP 活性、钙结节形成。结论:ICT 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 rBMSCs 的增殖但促进其分化和矿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成骨作用和血管发生在骨的形成和修复过程中紧密结合,而低氧诱导因子1α被认为是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调控中最重要的核心转录因子,其可促进缺氧部位血管的形成,进而促进骨的形成。 目的:构建野生型和点突变型两个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 Lenti-HIF1α-IRES-EGFP,并比较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首先根据野生型人源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序列信息和确定酶切位点的点突变型序列信息构建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野生型和点突变型两个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然后采用制备的病毒液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转染7 d后野生型组和点突变型组细胞均未见明显荧光,转染14 d后两组细胞均呈现明显的绿色荧光;qPC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转染7 d后即有低氧诱导因子1α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显著表达,转染14 d后,两基因仍然显示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实验成功构建野生型和点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可以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探讨新型聚己内酯(PCL)/磷酸钙(CPC)复合材料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溶液共混法,利用可溶盐晶体做造孔剂,制备PCL/CPC复合材料支架,以单纯PCL和CPC支架为对照组,Q800型动态力学分析仪进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DMA),采用排水法测量孔隙率;灭菌后通过与犬BMSCs体外共同培养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半定量及骨钙素(OC)半定量等方法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动物体内异位成骨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在PCL/CPC比例为7:3时达到最大,制得的材料孔径为250~350μm,多孔支架的孔隙率为70%~80%;BMSCs在新型PCL/CPC组、CPC组支架表面分布均匀,生长增殖明显较PCL组活跃(P<0.05);PCL/CPC组、CPC组BMSCs成骨行为与PCL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体内异位成骨检测提示,4周时PCL/CPC组为13.78%±1.60%、CPC组BMSCs为15.29%±1.20%,成骨显著强于PCL组BMSCs的7.56%±2.20%(P<0.05),表明PCL和CPC的复合明显改善了两种材料的缺陷,获得的PCL/CPC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与BMSCs共同构建具有成骨能力的三维立体组织工程化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BCT在埋伏阻生牙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37颗多生牙、41颗阻生牙)经全景片检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埋伏阻生牙,进行CB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断层进行分析。结果:与全景片比较,CBCT能准确定位埋伏阻生牙的位置、生长方向、数量,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对埋伏阻生牙定位,特别是在上颌前牙区的临床诊治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定浓度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全血培养法培养兔BMSCs,根据不同浓度HIF-1α分为四组:1基础培养2基础培养+50ng/ml 3基础培养+100ng/ml 4基础培养+200ng/ml,三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第1天至第7天,用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在第7天和第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半定量检测。结果:原代兔BMSCs培养10天可见细胞克隆,放射状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旺盛,长梭形,铺满皿底。MTT检测显示基础培养+100ng/ml组相对其它各组细胞增殖旺盛,第14天时,碱性磷酸酶染色及半定量检测显示基础培养+100ng/ml组促进其表达。讨论:骨替代材料由于没有骨诱导性,成骨能力受到限制,细胞因子可以刺激和诱导细胞增殖、分化,近年研究发现HIF-1α可以促进VEGF的表达,进而影响BMSCs成骨分化,ALP是细胞成骨分化的标志,100ng/ml的HIF-1α组ALP活性增强。结论:100ng/ml的HIF-1α可以促进BMSCs体外分化成骨,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低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野生、点突变)的两个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IF-1α和pEGFP-N1-muHIF-1 α,以期为后续干细胞的基因转染提供适宜载体.方法 根据野生型人源HIF-1α基因序列信息和确定酶切位点的点突变型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然后对目的基因PCR产物及目的载体进行酶切、最后用重组PCR方法将目的片段与目的载体连接的产物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序列比对,验证重组克隆中插入片段序列与设计的寡核苷酸(oligo)序列是否一致.结果 重组克隆的菌落PCR、重组克隆的酶切结果和质粒克隆测序结果均表明,克隆中插入片段序列与设计的oligo序列一致,HIF-1α基因(野生、点突变)的两个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IF-1α和pEGFP-N1-muHIF-1α构建成功.结论 本项研究成功构建了HIF-1α基因pEGFP-N1-HIF-1α和pEGFP-N1-muHIF-1 α两个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为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快速原型制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nano-HA/PCL)根形三维支架的细胞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体内实验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犬头颅骨影像信息,以CAD软件实现犬下颌牙根形态的三维重建影像,应用快速原型(RP)技术制作nano-HA/PCL根形支架,经犬骨髓基质细胞接种后体外复合培养,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通过CT影像和快速原型技术,可实现解剖根形态结构nano-HA/PCL三维仿真支架。细胞支架复合培养后,扫描电镜显示细胞生长附着于支架表面;细胞与支架复合后增殖情况良好;7 d和14 d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复合培养结果表明,RP技术制备的nano-HA/PCL支架和骨髓基质细胞生物相容性较好,可进一步应用于牙槽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修复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上颌后牙区解剖的特殊性导致上颌后牙缺失后骨量丧失严重,成为临床上种植义齿修复的主要障碍,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主要方法,可为种植体植入提供充足的骨量,本文就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