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发现新疆艾比湖地区潜在流行的蚊媒病毒。方法 采用接种敏感宿主细胞法分离培养病毒;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和序列聚类分析对病毒株种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当地优势蚊种凶小库蚊(36.6%)中分离获得一株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科正布尼亚属(Orthobunyavirus,Bunyaviridae)成员,暂定名为艾比湖布尼亚病毒。RT-PCR扩增进一步获得长为651 bp和980 bp的病毒基因组S、M节段的部分序列,对上述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艾比湖布尼亚病毒与分离自南非的Germiston布尼亚病毒同源关系最为接近,S节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似然率分别为90.6%和95.0%。M节段变异性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似然率仅为78.6%和86.1%。结论 艾比湖布尼亚病毒是国内新发现的一株蚊媒布尼亚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3种蜱传疾病感染情况,采集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血清标本215份,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经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率为40.47% (87/215),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0.00% (43/215),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0.70% (23/215).共检测出29例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3.49% (29/215).其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森林脑炎病毒复合感染率6.05% (13/21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复合感染率3.72% (8/215),森林脑炎病毒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复合感染率1.40% (3/215),三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2.33% (5/215).新疆北部林区工作人员中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及其复合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无形体病在新疆南部和硕地区人群、山羊与媒介蜱种群中流行状况,探明该地区无形体种属多样性。方法采集当地健康人和山羊的血液样本,捕捉蜱样本;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血清无形体特异性IgG抗体;通过巢式PCR方法检测无形体16S rDNA基因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确定无形体种属特征。结果和硕地区农牧民、山羊血清中无形体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31%(55/127)和27.50%(55/200);采集获得蜱共367只,包括3属4种,其中主要为亚洲璃眼蜱(47.41%)和短小扇头蜱(37.60%);蜱、羊血样本无形体核酸阳性率分别为5.00%(18/360)和4.49%(7/156),人血中未检出无形体;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表明,阳性扩增序列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u046565、GU064897、ABl96721)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2%、99.5%和99.5%,与中央无形体16s rDNA(Gu064903)序列一致,同源性为99.2%。结论新疆和硕地区荒漠景观中存在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中央无形体的流行,并可能通过亚洲璃眼蜱与短小扇头蜱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9年5月发生于驻疆某训练基地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荧光实时(Real-time)PCR法检测病原。结果该基地食堂就餐150人中,共发病14例、罹患率为9.33%;病人主要症状以腹泻为主,伴有轻度恶心和呕吐;14份病例粪便或肛试子标本中,检出致病性大肠杆菌10份和A组轮状病毒核酸阳性11份。结论此次疫情是一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经采取隔离、食品卫生学及健康教育等处置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新疆山地林区人群森林脑炎感染情况,为当地森林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北部山地林区5个不同的调查地区,采集林区人群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方法,检测血清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结果共检测血清431份,阳性70份,阳性率16.24%;调查的5个地区中,阿拉套山南坡和天山北坡西段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9.17%(21/72)和28.77%(21/73);其次为天山北坡中段,阳性率为14.86%(22/148);阿尔泰山南坡北段较低,阳性率为5.26%(6/114);阿尔泰山南坡中段未检出阳性血清。结论森林脑炎感染人群为边防军人和当地的农牧民,其中20~39岁的青壮年男性感染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蜱媒病原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采用布旗法采集全沟硬蜱,通过巢式PCR方法对蜱体内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 burgdorferi] 5S~23S rRNA 基因间隔区、无形体(Anaplasma)16S rRNA基因、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ompA基因、Q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C.)burneticom1基因、巴贝西原虫(Babesia)的Nss-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204只全沟硬蜱中104只蜱病原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0.98%,其中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为34.31%(n=70),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率为28.92%(n=59),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9.31%(n=19),未检出Q热贝氏柯克斯体和巴贝西原虫。χ2检验显示,不同病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7,P=0.000)。204只蜱中有39只存在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9.12%(39/204),在病原检测阳性蜱中复合感染率为37.50%(39/104)。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率为16.18%(n=33);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率为4.90%(n=10),斑点热立克次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率为2.94%(n=6),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2.45%(n=5)。经χ2检验,3种病原混合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8,P=0.000)。结论 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并存在2~3种病原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新疆北部夏尔希里地区蜱传脑炎(TBE)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TBEV)。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1年春夏季出现的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及当地健康人群检测TBEV特异性IgG抗体。调查当地蜱种群特征;通过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与细胞分离培养TBEV;利用RT-PCR扩增检测病毒NSl基因片段,通过序列分析明确新分离毒株的系统进化特征。结果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TBE疫源地采集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共1760只,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87.5%)。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确诊为TBEV感染。当地健康人群中病毒IgG血清阳性率为35.4%(23/65)。BALB/c小鼠接种蜱研磨液后,发病与死亡发生率分别为72.9%(70/96)和55.7%(44/79)。从病死小鼠脑组织中扩增获得TBEV特异性条带。基于病毒NSl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BEV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与中国东北地区分离株、俄罗斯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结论首次发现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存在TBE疫源地,病毒流行株属于远东亚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 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 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病原的基因型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活蜱保存或液氮冻存;采用BALB/c小鼠与BHK-21细胞进行蜱传脑炎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蜱传脑炎病毒远东型FE和西伯利亚型S特异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分离出16株蜱传脑炎病毒株,通过对扩增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明确其中13株为远东型,3株为西伯利亚型。结论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分离到远东型和西伯利亚型蜱传脑炎病毒,该地区为两种亚型病毒共存的蜱传脑炎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