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发现至今已20年,其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40%~60%[1].大量研究结果证实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体.国内外学者对其流行病学、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用机制、检测方法和药物治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现一致认为,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有待明确.发病机制方面,已发现HP的脂多糖、尿素酶、空泡毒索、毒素相关蛋白与黏附素等为重要的致病因子[2].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从瘀论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瘀血在艾滋病发病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毒、虚、郁、久病是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艾滋病血瘀证的特点,在扶正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之法指导艾滋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肺定喘膏外敷与穴位点按、拍击、捏脊、走罐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采用益肺定喘膏外敷(白芥子、苏子、甘遂、细辛、玄胡等)与穴位点按拍击、捏脊、走罐治疗本病360例,并设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固本,止咳平喘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关于“艾毒”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讨论了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的必要性、原则及依据,认为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较为合适,较为准确,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继之厘清了艾毒与疫毒、疠气等病因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艾毒属疫毒之一,可归属于杂气(异气)之中;致病严重,造成流行者,又可为疠气之一。最后介绍了艾毒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笔者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艾毒本身的本质特性是毒、疫,可兼具湿、热等六淫病邪,可导致、杂合为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艾毒致病既有伏气温病的特点,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具有深伏缓发、伤元损脏、繁杂变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全科医师班为例,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温病常常被称为"四时温病",<温病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审证求因,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补充近年新出现或流行的传染病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综合运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求艾滋病期的根本病机,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和现场问卷调查方法,选择艾滋病高发的河南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各市、乡、村,随机抽样AIDS患者400例,并收集同地区非HIV/AIDS 390例作对照,运用“WF文锋一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软件诊断并统计分析.结果:AIDS组频数最高...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绪论章是温病学教学中的开篇之言及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结合“线上+线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教研室从联系时政、增强学科自信,结合教改、介绍课程考核,角色反转、了解学情现状,思政引入、学习成名之路,医案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渔鱼同授、引荐学习方法 6个方面对温病学绪论章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充分发挥开学第一课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胡研萍 《中医研究》2011,24(12):5-7
“传染”一词,由来已久。对传染病的认识,中医古籍中早有论述。对传染病传染方式及感邪途径也早有认识。本文论述了中医古籍中关于传染病的传染方式:男女之间传染、世间相传、亲属之间传染、一户之内传染等,以及对感染途径的认识,包括感其气息、饮食传染、体液传染等。“传染病”的概念,中西医认识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