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癖止痛、活血通经、凉血消痈、清心除烦之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丹参主要含有两类主要的活性成分:一类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另一类为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二者均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督走罐法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常规针刺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双侧平衡区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调督走罐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核心肌群徒手肌力评分表、Sheikh躯干控制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核心肌群徒手肌力、Sheikh躯干控制评定量表评分和BB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走罐和平衡区针刺均可提高卒中后平衡功能,调督走罐优于平衡区针刺。调督走罐可以显著提高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肌力,增强躯干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加味补阳还五汤方结合头穴丛刺法(下文简称针药法)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大鼠NCAM阳性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此型中风提供更加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选取健康大鼠进行气虚血瘀症侯造模,成功后给予DiL染料预标记,随机分组后,48h后进行MCAO造模,制备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采用头穴丛刺法、补阳还五汤原方、加味补阳还五汤、针药法分组治疗,于不同时间点以原位杂交法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各法对模型大鼠NCAM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细胞计数,各时间点各治疗组大鼠均有明显变化,针药组效果最佳,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各种治疗方法对模型大鼠NCAM阳性表达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种方法比较,针药结合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针刺治疗与常规卡马西平治疗疗效对比,观察针刺疗法治疗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止痛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与常规卡马西平治疗疗效对比。结果:临床研究表明,两组在VAS疼痛改善程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当(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其止痛效果与西药卡马西平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治疗核上性眼肌麻痹的疗效。方法: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核上性眼肌麻痹患者,选取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中顶前区,项区,枕区针刺并配以电针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配以电针可促使核上性眼肌麻痹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频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导组和针灸组,每组30例。针导组采用针灸结合中频药物离子导入治疗,针灸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愈率及显效率针导组分别为70%和93%,针灸组分别为33.3%和90%,针导组疗效优于针灸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频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治疗核上性眼肌麻痹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2例核上性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根据情况选取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中顶前区,项区,枕区针刺并配以电针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配以电针可促使核上性眼肌麻痹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对比分析针药法干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针药组,各30例。各组均按照指南采取西医预防治疗,针刺组于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针药组于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连续治疗4周后,对比3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IMT值、中医证候积分的前后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TIA的发生情况和治疗结束半年后随访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结果: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IMT值及治疗疗效,3组均有改善,且针药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半年后随访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针药组发生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干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自拟疏肝调胃颗粒治疗胃疡(消化道溃疡)肝胃不和型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病(消化道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西药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愈率88.2%,对照组71.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疏肝调胃颗粒可明显改善胃疡(消化道溃疡)肝胃不和型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