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比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 3.0mm标准切口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2组:2.2 mm组35例(35眼),3.0 mm组35例(35眼),分别通过2.2 mm微切口及3.0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行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lcon公司 Infiniti),植入Alcon公司SN60WF人工晶状体.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早期视力,中央及切口部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切口部位形态(内切口哆开、角膜后弹力层脱离),角膜水肿的影响.结果 裸眼视力两组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矫正视力术后1周及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16,0.911).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第1天,两组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2.2 mm组P=0.002,3.0 mm组P=0.001,但两组间比较,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角膜切口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中央角膜厚度两组术后第1天增厚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1).角膜切口厚度两组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2周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第3周时,2.2 m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而3.0mm组,至1个月时,差异才无统计学意义(P=0.278).角膜水肿率两组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2.2mm同轴微切口组术后第1天内切口哆开率低于3.0mm组,P=0.040,同时内切口后弹力层脱离率低于3.0mm组,P=0.023.结论 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与3.0 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对角膜形态影响小,并发症发生机率减小,术后角膜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术后角膜伤口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其病理损害的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纤维的受损,它可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改变。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H)的改变比其他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如视野缺损和视乳头形态改变出现的更早。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能检测出早期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本研究收集了一组首次单眼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在发作后不同时间点用HRT-Ⅱ行双眼RNFLT的测量,为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48岁,因左眼外伤后视物不见半月于2012年5月30日就诊于我院。半个月前,患者左眼不慎被猫所抓,3 d后出现视物不清状况。立即到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角膜炎。予以球结膜下注射及全身静脉滴注治疗。静脉滴注药物为青霉素、地塞米松、甲硝唑等,剂量不清。球结膜下注射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5年6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超高度近视患者37例(65眼),年龄17 ~44(27.5±8.0)岁,等效球镜度-9.00~-27.00 D,平均(-18.55±4.19)D,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2(42.3±16.7)个月.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患者视觉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视力(UCVA、BCVA、近视力)、屈光度、眼压、前节OCT测量IOL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定义安全性指数为术后平均BCVA与术前平均BCVA的比值,有效性指数为术后平均UCVA与术前平均BCVA的比值.不同时间点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在整个术后随访过程中,安全性指数始终>1.术后1个月和2年时有效性指数<1,其余时间点均>1.随访5年内93%患眼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期等效球镜度差值在±1 D以内,84%患眼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期等效球镜度差值在±0.5 D以内.患眼术前近视力为0.9±0.2,眼压为(15.2±2.7)mmHg,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年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丢失率平均为3.0%±2.5%(0.07%~9.1%).前节OCT测量Verisvse人工晶状体中心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间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5)mm(>2.0 mm)及(0.73±0.08)mm(>0.5 mm).术后与术前相比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2只眼可见Verisyse人工晶状体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只眼瞳孔呈轻度横椭圆形,1例(2眼)因剧烈运动导致IOL半脱位,后经手术复位,>80%患者人工晶状体夹持处虹膜脱色素.经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 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是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之一,但是其更长期的安全性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活体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各层角膜组织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激光断层扫描仪Ⅱ/Rostock角膜模块(HRTⅡ)对20例20眼穿透角膜移植术后40天~2年的患者进行检查,记录并分析其各层角膜图像。结果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早期角膜上皮细胞排列欠规则;Bowman膜和Descemet膜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无细胞结构;所有患者浅基质层细胞均较深基质层密集;稳定角膜植片其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态为均一六边形结构;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上皮下神经丛及基质神经;术后植片排斥者有其特殊形态学表现。结论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并在跟踪随访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是一种新型、无创伤性的角膜影像学检查仪器,我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德国海德堡公司研制的HRT-Ⅱ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并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作了探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HRT-Ⅱ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与晚期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期各指标的差异,指导临床随访治疗等。方法:对于确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HRT-Ⅱ检查,得到早期与晚期视盘参数,对其盘沿面积、盘沿体积、视杯形态测量、轮廓线高度变化、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于每位患者的早期与晚期两组HRT-Ⅱ视盘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其盘沿面积、盘沿体积、视杯形态测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早期与晚期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轮廓线高度变化两组无差异,其(P>0.05)。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晚期其神经损害明显存在,其治疗目标应是尽量减少神经损害的发生,同时提示我们在慢性期神经损害并未消失。结论:维持正常眼压水平,定期进行视野及HRT-Ⅱ检查,追踪其神经改变,对早期发现慢性期的病理改变,从而挽救视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60例(118只眼),年龄(23.8±38.2)岁(18~37岁),术前球镜(-2.75±9.12)D,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LASI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数量上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异(F=1.76,P〉005),术后角膜层间远期异常颗粒长期存在,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中央角膜可见低细胞区,中央角膜神经纤维能够达到形态学修复。结论 LASIK术后远期角膜稳定性未见明显改变,该术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DM)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和 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4─11月 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备行PRP治疗且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的2 型DM患者,选择病情 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行 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SNP和LC的变化,并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值和LC密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LC密度和NFL值,并 采用SAS软件的MIXED模型分析重复测量的NFL值和L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 49例。治疗眼接受PRP后部分患者出现SNP神经纤维变细,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区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各观察时间点NFL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39,P=0.004),且PRP治疗 前NFL值[(15.5±3.7)mm/mm2]与第2次光凝后1周[(15.0±3.5)mm/mm2]、第3次光凝后1周[(13.4± 4.3)mm/mm2]和第4次光凝后1周[(13.5±4.1)mm/m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 时,治疗眼LC密度增加,并以涡状区为中心聚集,成熟LC浸润区伴有SNP神经结构的缺失;各观 察时间点LC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0,P<0.001),且PRP治疗前LC密度[(40± 54)cells/mm2]与第3次光凝后1周[(79±91)cells/mm2]、第4次光凝后1周[(98±126)cells/mm2]以 及PRP完成后1个月[(87±102)cells/mm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 疗眼第4次激光后1周LC密度与其基线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01);且重复测量的NFL值与 LC密度呈负相关(P-=-0.041)。结论:PRP多次光凝可以导致LC密度增加;成熟LC可以导致SNP神经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切削量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及角膜变形的情况.方法 选取成年新西兰白兔16只(32眼)随机分成A、B、C、D四个组.A、B、C组均行LASIK手术,使残留的基质床厚度分别为全层角膜厚度的30%、50%、70%;D组不行切削手术,作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对兔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条状角膜在Instron试验机上进行单向拉伸和拉伸蠕变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不同切削量的角膜在蠕变实验中的弹性系数.结果 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显示,A组角膜切削区的中央部较周边膨隆;B、C组均未发现角膜膨隆和圆锥角膜.与对照组比较,A、B组LASIK术后角膜的弹性模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6个月,角膜刚度系数随角膜切削量的增加而减小,角膜抗拉能力也随之减小,但使剩余的基质床厚度保留至全层角膜厚度的50%时是否会造成继发性圆锥角膜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