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真菌 性角膜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冀中能源邢 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412例(412眼)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体征、病原学诊断方式、 结果及治疗效果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12月份是真菌性角膜 炎高发期,占全年患者总数的61.2%(252/412)。患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59.5%(245/412),植物性 外伤为首要病因者185例(44.9%),其次为非植物性外伤86例(20.9%)。男女比例为1.82∶1。年龄 14~81(45.6±14.3)岁,41~60岁患者占53.9%(222/41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8.8%(366/412),高 于氢氧化钾湿片法[77.2%(318/412)],2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14,P<0.001)。 前几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属167例(40.5%),链格孢菌属75例(18.2%),曲霉菌属62例(15.0%), 青霉菌属28例(6.9%)。真菌性角膜炎所致典型临床体征中以菌丝苔被最为常见(366例,88.8%), 其次为伪足(224例,54.4%)、前房积脓(111例,26.9%)。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及青 霉菌属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病情分级和预后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40.676,P< 0.001; Hc=40.109,P<0.001),显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病情分级重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预后水平 也差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氢氧化钾湿片法和真菌 培养都是有效的诊断方法,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链格孢菌和青霉菌引起的真 菌性角膜炎病情相对较重,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7例(8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A组(28眼)给予5 g·L^-1氟康唑和50 g·L^-1那他霉素滴眼液滴眼,B组(30眼)和C组(29眼)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25 g·L^-1和0.50 g·L^-1的伏立康唑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术后随访4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KOH湿片检查阳性率为86.2%(75/87),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3.1%(81/87);前三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40例(46.0%),曲霉菌19例(21.8%),链格孢霉菌13例(15.0%),三组患者致病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2,P=0.988)。A组的治愈率为42.9%(12/28),明显低于B组的76.7%(23/30)和C组的86.2%(2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0);B组和C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A、B、C三组的治愈时间依次为(31.96±10.20)d、(26.17±7.23)d和(21.50±7.32)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5);B、C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22)。B、C两组的注射次数分别是(3.93±1.26)次和(3.41±1.12)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未愈者A组16眼、B组7眼、C组4眼。结论对轻度、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选择0.25 g·L^-1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对于0.25 g·L^-1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效果不理想或病情较重者可考虑用0.50 g·L^-1伏立康唑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联合匹马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常规用药方式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2例(42只眼),在匹马霉素滴眼液点眼治疗的基础上采用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2例中36例(85.7%)痊愈,治愈时间为12~30 d,平均(19.3±4.9)d,5例经手术治愈,1例最终摘除眼球。1例患者在第5次注射后突然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随访1~3个月,无穿刺道瘢痕形成,治愈者无复发。结论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联合匹马霉素滴眼液点眼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 (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 (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最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