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因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误诊率很高。我们于1993年~1996年共收入CSDH病人103例,其中老年人78例,误诊为其它病者3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0人,女5人,年龄60一81岁,平均67.6岁,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4~6d,平均为32.sd;有外伤史者20人,病程22~120d,平均547d。临床表现:头痛21例,呕吐9例,视物不清4例,精神症状8例,偏瘫周例,双侧锥体束征8例,意识障碍4例,视神经乳头水肿9例,颈部抵抗7例,双瞳孔散大1例。误诊为:脑梗塞15例,脑动脉硬化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5例,蛛网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1(FOXK1)对肝癌高转移细胞Huh7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FOXK1 mRNA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BEL7402和肝癌高转移细胞Huh7中FOX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小RNA干扰技术下调FOXK1表达后,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高转移细胞Huh7 FOX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和迁移能力。 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FOXK1 mRNA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87±0.21 vs 1.35±0.11,P=0.004);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相比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BEL7402和肝癌高转移细胞Huh7中FOXK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01)。下调FOXK1表达后,肝癌高转移细胞Huh7中FOXK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侵袭和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 下调FOXK1表达能抑制肝癌高转移细胞Huh7侵袭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裴丽霞  齐云飞 《解剖学杂志》2007,30(4):M0002-M0002,M0004
近年来,我校解剖学教研室就如何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明确目的,整体规划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开发学生各种潜能,培养其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第二课堂的开展如果不明确目的,就很难做到整体规划,往往导致第二课堂形式和内容单一,随意性强,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因此,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明确目的,整体规划。在第二课堂的整体规划上,我们遵循的原则是:依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原则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依据以上原则努力实验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合理组织,科学设计2.1组织方法(1)在每届第一学期新生中组建解剖学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在学生明确了目的后,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收对解剖学有兴趣的学生,随机编排成2~3个组,选出组长。活动内容、时间、指导老师等由解剖学教研室统一制定计划安排,主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每周2次,每次2学时。(2)大型活动如讲座、解剖学知识竞赛等可组织全体学生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4.
5.
国人正常前列腺组织学结构的加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正常前列解剖、组织学结构与年龄的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取胎龄6个月~80岁尸体前列腺标本88例,按年龄分组,测其重量、体积、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重量:10岁前4g;10岁为12g;20岁为18g;30岁为20g;40岁为23g;50岁为25g;60岁为26g;70岁为25g。结缔组织占百分比:10岁前29.6%;10岁为30.2%;20岁为32.1%;30岁为36.4%;40岁为39.7%;50为39.6%;60为35.3%;70为38.7%。结论 正常前列腺重量、体积在30岁前增长明显。30岁后增长缓慢。重量与体积呈正相关,前列腺比重接近1,结缔组织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血管生成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甲状腺癌、1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VEGF、CD34的表达,分析VEGF和MVD与甲状腺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1),此外,VEGF与MVD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1),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EGF、MVD的表达增高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可作为监测肿瘤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是神经科较为凶险的急症之一,有关PIVH生命预后的临床报告不多,我们对收治的46例PIVH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硒酸钠对MNNG诱导Wistar大鼠胃癌形成过程中肥大细胞与VEGF的影响。方法 用MNNG(2 0mg/kg)给大鼠灌胃 ,每天一次 ,连续 10天 ,以诱导大鼠胃癌形成。观察到实验的第 4 3周 ,用HE染色、病理诊断和AB PAS反应方法比较了硒在MNNG诱导Wister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用 0 2 5 %甲苯胺蓝(toluidineblueTBpH6 4 )染色显示肥大细胞 ,并进行计数。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在此过程中VEGF蛋白表达 ,并对其结果进行定性、定位、图像分析。结果 饮水中加入 2mg/L和 4mg/L的亚硒酸钠加重胃粘膜的糜烂、出血 ,促进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 (P <0 0 5 ) ,更有意义的是在MNNG诱癌过程中发生了浆膜下平滑肌瘤 ,而且亚硒酸钠可以增加平滑肌瘤的发生率。肥大细胞计数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VEGF阳性产物呈棕黄色 ,广泛分布在胃粘膜全层 ,主要分布在胃腺细胞的胞质内。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VEGF的平均光密度 (MOD)略有增高 (P >0 0 5 ) ,加硒各组VEGF的MOD比实验对照组也略有增高 (P >0 0 5 )。结论 在MNNG诱导Wistar大鼠胃癌形成过程中 ,亚硒酸钠并不能预防肿瘤发生 ,其机制与胃壁内的肥大细胞和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该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倍他乐克、阿司匹林及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及LC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FLT3-ITD、NPMI、C—kit基因突变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50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FLT3-ITD、NPM1、C—kit表达,比较分析FLT3-ITD、NPMI、C—kit突变与临床资料、细胞遗传学的关系及预后影响。结果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NPM1突变检出率占38%,在正常核型占61.9%,显著高于在异常核型(P〈0.05);FLT3-ITD突变检出率32%,正常核型占38.1%,与在异常核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kit突变检出率10%,核型为t(8;21)占80%、,FLT3-ITD、NPM1突变初诊时WBC、LDH、α-HBDH显著高于无突变患者(P〈0.05);在NPM1突变患者中伴FLT3"ITD突变占68.42%,显著高于在无NPM1突变患者中伴FLT3-ITD突变占的9.68%(P〈0.05);单纯NPMI突变CR率i00%,显著高于无三基因突变的患者54.16%(P〈0.05),FLT3-ITD、NPMI突变CR率46.15%,显著低于单纯NPM1突变CR率100%(P〈0.05)。CR的患者FLT3-ITD、NPM1、C—kit突变均转阴,复发患者再次检出突变早于骨髓复发。结论FLT3-ITD、NPMI及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上有特殊的分布,并且与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小板数、LDH、α-HBDH密切相关,三基因突变可作为判断预后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