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各项炎性指标的变化以及发病前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ACS患者83例为研究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或造影阴性的冠心病患者71例为对照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以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水平。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病前感染率分别为41.0%和25.4%,研究组高于对照组(χ2=4.170,P0.05);且年龄70岁的患者发病前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70岁的患者(χ2=3.645,P0.05)。2研究组患者血清中CRP、IL-6和Spsel水平分别为(7.52±1.62)mg/L、(247.55±62.17)ng/L和(90.14±23.71)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56、18.391、14.091,P0.05)。结论:ACS与发病前急性感染可能存在相关性,且ACS患者血清中的炎性指标明显升高,提示临床可以通过对患者炎性指标的检测对ACS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等指标血清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各阶段的关系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T2DM患者150例,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组)5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期组(EDN组)56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组(CDN组)40例,同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确定为健康者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清中FFA、Hcy、Cys-C等指标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N组、EDN组血清中FFA、Hcy、Cys C水平均高于SDM组和对照组(P<0.05),且血清中FFA、Hcy、Cys C水平CDN组>EDN组>SDM组>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清FFA、Hcy、Cys C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718,0.417,0.36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FFA、Hcy、Cys 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有关,各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联合检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对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2ml,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113例UC组、96例CD组、43例肠道疾病对照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pANCA、ASCA、PAB、GAB的表达。结果:在4个组中,UC组的pANCA阳性率为40.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ASCA在UC组与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3%和4.2%,2组之间及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AB在UC组及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3.3%和12.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AB各组无一例阳性。联合检测4种抗体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6%、96.8%、97.8%和33.3%。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0.7%和96.8%,pANCA-/GAB+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1.5%和100%。结论:炎症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性。pANCA对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GAB对IBD的诊断较有意义,而ASCA和PAB对IBD的诊断价值不大。联合检测pANCA和GAB,可用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等水平变化及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178例,根据24hUAER分为单纯T2DM组(DM组,n=82)、早期DN组(EDN,n=56);临床DN组(CDN,n=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4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FFA(酶法)、Hcy(循环酶法)、CysC(免疫增强比浊法)、尿素氮(Urea,酶法)、肌酐(Cr,酶法)含量,采用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UAER,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EDN、CDN组患者FFA、Hcy、CysC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EDN组和CDN组血清FFA、Hcy、CysC水平高于DM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CDN组高于EDN组,DM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DN组和CDN组血清FFA、Hcy、CysC水平与UAER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FFA、Hcy、CysC水平升高与DN的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基于临床案例的设计性实验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过程,2012级和2013级医学检验本科生实践表明,应用基于临床案例的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 IGFBP1)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体检正常对照个体(CTL组,n=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n=32)和肝癌患者(HCC组,n=64)。采用-80℃冻存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GFBP1的水平,3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并一步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评价血清IGFBP1的诊断效能,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血清IGFBP1水平对肝癌的风险评估。结果 HCC组患者的血清IGFB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TL组和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427,P<0.00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不影响血清IGFBP1水平。血清IGFBP1水平与经典的肝癌血清蛋白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484,P<0.001),其诊断效能为(AUC=0.773,95%CI:0.693~0.852,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BP1升高是肝癌的风险因子(OR=1.049,95%CI:1.014~1.084,P=0.005)。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中IGFBP1水平升高是肝癌的风险因素,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与EB病毒(EBV)重叠感染在HBV相关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细胞癌(HCC)]中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487例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EBV感染者194例(39. 8%)。分别按照EBV DNA拷贝数(≥400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及肝病进程分组(CHB组、肝硬化组、HCC组),比较组间的临床指标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 DNA拷贝数在CHB组患者中高于肝硬化和H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417,P=0. 017; t=3. 258,P=0. 001),而EBV DNA拷贝数在HCC患者中有高于CHB和肝硬化患者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161,P=0. 315); Child-Pugh分级排除肝功能影响后,A级患者HCC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和肝硬化组(t=2. 062,P=0. 041; t=2. 615,P=0. 010),C级患者肝硬化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组(t=2. 647,P=0. 072)。双重感染特异性临床变化指标有ALT/AST、Glb、淋巴细胞百分数。结论 HCC患者EBV载量升高,可能与HBV共同参与了肝脏疾病的进展,动态定量检测HBV感染者EBV DNA对早期干预肝病进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I),并制备其单克隆抗体(mAb)。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人体肝脏组织中扩增得到hIGF-I基因片段,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hIGF-I,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将表达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和小鼠杂交瘤细胞融合制备针对hIGF-I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果成功表达出了hIGF-I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所表达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Mr)大小约为18 KD。获得了1株能够稳定表达抗hIGF-I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8F2),其分泌的mAb的IgG亚类(型)为IgG2b,ELISA检测,对应腹水mAb的效价分别为1∶7.5×1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抗hIGF-I mAb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成功制备了抗hIGF-I mAb,为进一步研究IGF-I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