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阻断)对硬化肝组织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O)对照组和Pringle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组,PTC组阻断45 min、复流6h取下腔静脉血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及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切片,观察组织损伤及肝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血液中ALT水平∶SO组(1 17.8±58.0) IU/L,PTC组(1 147.0±297.0) IU/L,PTC组高于SO组(P<0.05);肝组织中ATP的含量∶SO组(3.80±0.75)μmol/g,PTC组(1.10±0.26)μmol/g,PTC组低于SO组(P<0.05);超微结构观察SO组肝细胞线粒体轻微肿胀,而PTC组肝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膜损伤破裂,线粒体嵴疏松溶解,肝细胞核固缩,光镜下见肝细胞片状坏死.结论 大鼠硬化肝组织中肝细胞对于Pringle阻断引起的缺血损伤更为敏感,对于硬化肝应尽量缩短PrinCe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肝上下腔静脉的不同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Kamada二袖套法、改良内覆静脉支架法和Harihara三袖套法3种不同的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每组先取12对记录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后1个月受体存活情况、肝脏弹性模量值、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另以10只相近体质量大鼠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肝脏弹性模量值.利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LS PI)监测3组移植组受体移植肝复流后和对照组肝脏的微循环.术后24,72 h和1个月,3组移植组各时间点再另取6只存活受体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结果 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手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2,11/12和11/12.术后1个月,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分别有11(11/12),9(9/11)和9(9/11)只受体存活,分别有0,7,4例发生静脉血栓;二袖套组发生静脉血栓比例低于支架组和三袖套组(P=0.000和0.026).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术后1个月和对照组肝弹性模量值分别为7.0±0.4,15.3 ±1.6,7.5 ±0.7和5.6 ±0.7,各移植组均高于对照组(F=209.70,P <0.05).移植肝复流后LSPI流量值逐步增加,但复流3,10,20 min后,各移植组间LSPI流量值差异无统计意义(F=1.96,3.81和1.65,P均>0.05);复流20 min时,各移植组LSPI流量值仍低于对照组(F =237.65,154.02和50.95,P均<0.05).将对照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值,各移植组术后肝下下腔静脉(IHVC)和门静脉(PV)血流量、压力均逐渐升高.术后24,72 h和1个月,3组移植组大鼠IHVC和PV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支架组最低(F=71.4和54.3,79.8和54.3,84.5和29.6,P均<0.05);3组移植组大鼠IHVC压力均高于对照组,支架组最高(F=73.5、159.8和110.1,P<0.05).术后24,72 h,二袖套组和三袖套组PV压力均低于对照组,而支架组高于对照组(F =126.6和193.5,P均<0.05).术后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腹腔引流患者引流时间大于1 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选择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7例,女性86例,中位年龄59.0(47.5,65.5)岁。根据术后引流时间分为引流时间1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淤血/再灌注损伤(CRI)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术后剩余肝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3组,IRI
组:预先对肝左叶进行30 min入肝血流阻断,然后切除除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切除部分约占全肝重的70%);CRI组:预先对肝
左叶进行30 min出肝血流阻断,然后切除除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对照组:单纯切除除肝左叶以外的其他肝叶。记录各组大鼠
死亡率,分别于术后1、3、7 d处死实验大鼠检测各组的ICG血浆消除率(ICG-PDR)、ALT、AST、肝再生度、Ki-67标记指数等变
化。结果CRI组术后死亡率高于IRI组(34.3% vs 8%,P<0.05)以及对照组(34.3% vs 4%,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CRI组术后
第1天转氨酶明显升高、肝功能显著降低(P<0.05),而同等时间的IR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CRI组的术后第1
天的Ki-67标记指数明显降低(P<0.01),甚至低于IRI组(P<0.01);CRI组的Ki-67标记指数峰值延迟出现,峰值的高度低于对照
组。相比对照组,CRI组术后第3天的肝再生度也受到抑制(P<0.01),亦低于IRI组(P<0.05)。结论与IRI相比,CRI能引起更
严重的肝损伤同时抑制肝切除术后早期的肝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的改良小鼠脑死亡模型,分享脑死亡建模和维护经验。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死亡组(n=25)和假手术组(n=10),颅内插入2F Fogarty球囊导管并应用缓慢持续颅内加压法建立小鼠脑死亡模型,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颈静脉补液维持脑死亡状态,颈动脉插管监测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假手术组插入球囊导管但不加压,光镜下观察供肝组织学改变(HE染色)。结果颅内加压20 min后成功诱导小鼠脑死亡,对应的球囊内平均液体量为(105.77±21.57)μl。濒临脑死亡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迅速升高达峰值后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128.28±17.16)mm Hg(1 mm Hg=0.133 k Pa)和(434.16±55.75)次/min,均显著高于对应点的假手术对照组(均P=0.000)。在4 h的观察期内,72%(18/25)的小鼠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未发生死亡事件。脑死亡小鼠供肝呈轻度的局部缺血性损伤(水肿、淤血、炎症浸润),假手术对照组小鼠供肝缺血性损伤程度较脑死亡组轻。结论本研究建模技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小鼠脑死亡模型稳定、可靠、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新的袖套和支架制作技术.方法 将186只SD大鼠分为4组,前3组予肝移植,每组60只,供、受体各30只;第4组为假手术对照6只.肝移植第1组和第2组采用新的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新的单槽袖套,其中第1组采用新的无损胆道支架,第2组采用传统的粗制支架.第3组采用传统的双定点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传统的多痕袖套+无损支架.第4组为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的假手术组.记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重建时长和无肝期时长,1周和1个月生存率.测定术后1个月肝功能,并明确有无血管扭转、血栓形成和胆汁瘤、胆道梗阻等并发症.结果 第1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时间为(661±69)s、第2组(662±67)s,第3组(826±73)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肝下下腔静脉重建时间为(61±12)s,第2组(58±10)s,第3组(72±12)s;第1组门静脉重建时间为(73±11)s、第2组(76±10)s,第3组(91±17)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无肝期(758±68)s,第2组(760±67)s,第3组(939±73)s,第1组、第2组均短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第3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第2组.第1组、第3组的1周、1个月生存率均高于第2组.结论 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结合单槽袖套的重建时间短、显著缩短无肝期.无损胆道支架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短暂出肝血流阻断与短暂入肝血流阻断对大鼠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在同一大鼠肝脏的不同肝叶建立3个不同的区域:(1)非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NIL-CR)区:分离大鼠肝右中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min后开放;(2)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IL-CR)区:分离大鼠左肝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min后开放;(3)缺血再灌注(IR)区:予无损伤血管夹阻断大鼠肝右上叶入肝血流30 min后开放,于血流阻断后30 min、复流后1、3、7 d等4个时相点分别检测大鼠肝脏各区域的末梢微循环血流量、氧饱和度以及肝组织切片的Suzuki评分。结果 血流阻断后30 min,IR区的微循环流量显著高于NIL-CR区、IL-CR区(P均<0.01),IR区的氧饱和度显著高于NIL-CR区(P<0.01)、IL-CR区(P<0.05);在肝组织切片的Suzuki评分中,NIL-CR区和IL-CR区在血流阻断后30 min、复流后1 d的分值均显著高于IR区(P均<0.01)。但NIL-CR区与IL-CR区在末梢微循环血流量、氧饱和度以及Suzuki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静脉阻断能更显著地降低肝组织末梢循环的血流灌注和氧饱和度,导致CR比IR产生更显著的肝损伤效应。淤血区周边是否有正常肝组织接壤的因素并不对CR的损伤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技术监测大鼠入肝血流阻断前后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阻断入肝血流组(n=8),实施尾叶转流法90%全肝血流阻断,并于阻断入肝血流前后和复流后,应用moorFLPI-2LSCI系统分别进行肝左叶、左中叶和右中叶表面微循环血流量测量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与假手术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阻断入肝血流组阻断前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分别为(882.11±103.78)LSPU和(855.61±117.58)LSPU(P>0.05),阻断入肝血流使肝脏微循环血流量下降至(464.97±92.20)LSPU(P<0.05),复流后进一步下降至(336.46±29.33)LSPU(P<0.05),而假手术组肝微循环血流量无明显变化。阻断入肝血流后大鼠肝左叶微循环血流量(395.24±75.48)LSPU明显低于左中叶(511.70±116.98)LSPU和右中叶(519.94±101.49)LSPU(P均<0.05)。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主要表现为肝窦大量充血和肝细胞核固缩及变性坏死。结论:LSCI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入肝血流阻断导致的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可用于肝外科手术中入肝血流控制的监测和肝脏微循环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