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7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近年来,口腔癌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有上升趋势。白斑属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7%~15%,非均质性白斑的癌变率高达14%~50%。因此,准确判断口腔癌前病损的预后及阻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发展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外学者多提倡将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替代性终点生物标记(surrogate endpoint biomarker)。这些生物标记的改变多发生在癌变早期,但又和浸润性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生物标记精确性高、个体差异低,可用于判断癌变的预后和转归,使化学预防的疗效观察期限缩短,研究人群数量也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口腔癌变过程中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活性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2×10-5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喂养Wistar大鼠9~32周建立大鼠舌癌变模型,提取30例大鼠舌癌变过程不同病理阶段的舌背组织线粒体,酶标仪检测SDH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在大鼠舌白斑癌变过程中,线粒体SDH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重度异常增生、鳞癌组织中SDH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黏膜(P<0.05). SDH的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结论:SDH酶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的下降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三羧酸循环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理因素与牙周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可通过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增加激素及免疫介质的释放,降低免疫防御能力,改变唾液质量,牙龈微循环及日益行为等引发或加重牙周病,影响治疗效果。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使口腔医师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牙周病的影响,提高牙周病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口腔扁平苔藓(0LP)是口腔黏膜的常见病之一,由于长期糜烂,病损有恶变倾向,WHO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状态,故它的治疗受到许多口腔医生的重视。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与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微循环障碍因素等有关。化学药物治疗OLP后容易复发,并且常伴有一些明显的副反应,因此,将传统中医方法加入到OLP的治疗中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将中药分为止痛类药物、炎症调节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分别阐述其在OLP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冬菊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白斑癌变的阻断作用。方法W istar大鼠85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n=35)、中药干预组(n=35)、正常对照组(n=5)和中药对照组(n=10)。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白斑癌变,中药复方冬菊水溶液灌胃干预癌变过程,取9、13、20、24、32周舌背黏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 lin D1)的表达。结果中药干预组舌背黏膜异常增生发生率和cyc lin 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变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中药复方冬菊有确切的抗白斑癌变功效,对细胞周期的阻滞是其抗癌机制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冬菊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白斑癌变的阻断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5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n=35)、中药干预组(n=35)、正常对照组(n=5)和中药对照组(n=10).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白斑癌变,中药复方冬菊水溶液灌胃干预癌变过程,取9、13、20、24、32周舌背黏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结果中药干预组舌背黏膜异常增生发生率和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变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中药复方冬菊有确切的抗白斑癌变功效,对细胞周期的阻滞是其抗癌机制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口腔癌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有上升趋势.白斑属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7%~15%,非均质性白斑的癌变率高达14%~50%[1].因此,准确判断口腔癌前病损的预后及阻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发展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外学者多提倡将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替代性终点生物标记(surrogate endpoint biomarker)[2].这些生物标记的改变多发生在癌变早期,但又和浸润性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生物标记精确性高、个体差异低,可用于判断癌变的预后和转归,使化学预防的疗效观察期限缩短,研究人群数量也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探讨药物干预口腔白斑癌变可能作用机制提供基线资料。方法:以Salley法建立金地鼠颊囊癌变模型,55只金地鼠分两组:对照组(A组)5只;模型组(B组)50只。双盲法判别病理分级;TRAP—ELISA法检测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两组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A组0%、B组52.27%,B组端粒酶阳性率随涂布DMBA周数(病理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实验性口腔白斑癌变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上升。结论:端粒酶可以作为口腔白斑癌变化学预防的替代性终点标记物监测口腔白斑癌变。  相似文献   
10.
口腔红斑是一种少见且恶变率高的口腔癌前病变,但目前关于口腔红斑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就口腔红斑的定义、流行病学研究、恶变率、病因学调查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