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内科学   4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双向电泳分析淡色库蚊卵、二令幼虫、四令幼虫、蛹和成虫蛋白质组成.电泳完毕后,用考马斯亮兰G-250染色,结果以成蚊蛋白质多肽点为最多(116点),其次依次为蛹(101点)、卵(70点)、四令幼虫(53点)、二令幼虫(18点)。它们在不同分子量和不同PH 范围内的分布也不同,但总的来看,在幼体阶段(卵、二、四令幼虫及蛹)多偏低分子量和低PI 值的点,发育至成虫阶段,分布走向全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用微量组胺测定技术,对中华硬蜱(Ixodessinensis)雌性成虫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家兔)血液和局部皮肤组织中组胺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家兔后吸血量233.78±40.53mg,宿主血液和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第5天达高峰,分别为405.44±120.29ng/ml和362.34±84.72ng/g,而中华硬蜱再次叮咬感染组家兔吸血量为96.42±36.28mg,宿主血液和局部组织中组胺迅速升高,24小时达高峰,分别为642.43±146.47ng/ml和1152.53±203.96ng/g,与初次叮咬组胺含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组胺与宿主产生对蜱感染的获得性抵抗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多功能系统,对叮咬经不同抗原免疫接种兔后的中华硬蜱中肠消化细胞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以了解蜱中肠受损程度和各种抗原诱导免疫力产生的强弱。结果表明:蜱血餐后其中肠增粗,肠壁增厚:消化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增大;而细胞核相对较小,核体密度、表面积密度变小。中华硬蜱叮咬免疫兔后上述各种吸血后的正常反应不如佐剂对照组,尤以纯化抗原接种组明显,其中肠也增粗,由于大量消化细胞受损伤而脱落,使得消化细胞数减少,由于大量消化细胞受损脱落使消化细胞数减小和消化细胞平均截面面积减小。由于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早于细胞碎裂脱落,使细胞核的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肠直径、肠壁面积、消化细胞截面数、数面密度、截面面积和消化细胞核的体密度及表面积密度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受损程度依次为纯化抗原(PA)组、中肠抗原(MA)组、唾液腺抗原(SGA)组和全虫抗原(WTA)组。卵抗原(OA)组损伤最轻。本实验的五个免疫接种组中有四个组能有效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力,以105KD纯化抗原接种作用最强,在选择制备抗蜱疫苗时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QBC(Quantitative buffy coat)法系血沉棕黄层定量分析法,原用于血液内各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后用于诊断疟疾,据美国Becton Dicknson公司应用此法对1267名疟区居民检查疟原虫,并用厚血膜法进行对照,结果QBC法发现疟原虫阳性10人,厚血膜法原虫阳性7人,Spielman等在埃塞俄比亚的实验,QBC法检出原虫阳性人数高于厚血膜法的8倍。作者等曾报道QBC法用于诊断疟原虫的原理,QBC管的结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控制和消灭疟疾,了解疟原虫的蛋白组分非常重要。Tait报道用S~(35)蛋氨酸标记疟原虫,再用双向电泳分析其蛋白组分。我们用银染色法代替同位素标记法,用双向电泳分析恶性疟原虫海南株蛋白多肽组分取得成功。 材料和方法 一、疟原虫可溶性蛋白制备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取自海南恶性疟病人血液,在第二军医大学抗疟药研究室作体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0 5 0 0 0纯化抗原 ,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 3 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 ,于 2 4h、48h、72h、5d及 8d ,每组各取 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 ,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 ,微绒毛较密集 ,排列整齐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各单位膜结构清晰 ,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 ;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 10 5 0 0 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 ,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 ,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 2 4~ 48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 ,变短、排列不整 ,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减少 ,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 ,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 ,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 72h~ 8d ,细胞器变性、坏死 ,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 结论 中华硬蜱叮咬Mr 10 5 0 0 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 ,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病人对几种传染病的敏感性与其血型有关。疟疾的易感性与血型的关系各家研究结果不一。近几年来疟疾在印度又成为主要问题,因此了解血型与感染的关系。研究对象是德里国家传染病研究所门诊部的发热血检病人。血检前已服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体内外的寄生虫中,有多种可引起宿主皮肤损害,本文对可引起皮肤病的寄生虫种概述如下: 一、原虫引起的皮肤病: 和医学有关的原虫虽有好多种,但引起皮肤病的并不多(见附表)。其致病机制:(1)媒介昆虫的直接接种:如当感染性的后循环锥虫随采采蝇的唾液侵入人体后,可在皮肤里停留1~2星期,直接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称“锥虫性下疳”;(2)原虫的直接扩散,如滴虫性外阴瘙痒症,阿米巴脓肿向皮肤破溃;(3)经淋巴液或血液的转移,可形成许多结节,如扩散型皮肤利什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改进了的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地区的中华按蚊进行了唾腺多线染色体的研究。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伸展好,显带清楚,便于观察。因而纠正了前人有关多线染色体中 X 染色体的错误认识,对中华按蚊幼虫唾腺染色体进行了重新鉴定和命名。详细绘制了长沙地区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模式图,首次报道了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中 X 染色体的两臂现象。  相似文献   
10.
等电聚焦电泳是一种有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用1mm厚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做支持物,通常每一加样片的加样量为15μl,根据染色敏感性,蛋白浓度一般为1~15mg/ml。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的最适蛋白量是每一轨道20μg。低于此量难以得到理想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遇到蛋白浓度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