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恶性脑膜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告20例恶性脑膜瘤,其中血管母细胞型11例(55%),内皮型6例(30%),纤维型3例(15%)。男性多见,病程短,颅内压增高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85%)。CT 示瘤内多有局灶性低密度,肿瘤穿透硬脑膜、大脑镰或小脑幕侵润生长发生率较高。病理学特点为,局灶性坏死,核分裂、灶性细胞增多,细胞低分化,核异形性,巨细胞、脑侵润。手术多能全切或次全切除,但复发率甚高(64%),易于颅内、外转移再生长,平均复发间隔期3.8年。术后放疗对预防肿瘤早期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例1 男性,47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年,于1989年3月18日入院。检查:双眼视力均为0.3,双颞侧偏盲,体毛稀疏,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催乳素(PRL)值正常。头颅 X 线摄片示蝶鞍轻度扩大,CT 扫描显示鞍区肿瘤3cm×4cm×4cm。4月2日在全  相似文献   
3.
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的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经蝶手术治疗后,MRI检查证实仍有残留的118例垂体腺瘤。结果:肿瘤主体残留在海绵窦占46.6%,鞍内37.3%,鞍上5.1%,混合9.3%,颅外1.7%;影响肿瘤根除的主要因素,肿瘤侵袭海绵窦46.6%,术者经验不足36.4%,肿瘤侵润生长9.3%,肿瘤体积巨大3.4%,出血多4.2%。针对残余瘤组织再手术者为10.1%,普通放射治疗39.0%,r刀治疗38.2%,药物治疗11.0%。结论:经蝶手术残瘤的主要原因是肿瘤侵袭海绵窦,这些病例不能或很难单纯手术根除;其次是术者经验不足和技术问题而造成。在有残瘤的病例中,有半数以上病例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达到肿瘤的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4.
术后严重的鼻衄是经蝶垂体瘤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少见,且来势凶险,处理非常困难,甚至造成手术失败,病人死亡。本文拟通过3例报道,并结合文献作初步的探讨。l临床资料3例中2例男性,年龄42、46岁,男性均有阳萎史,女性1例为闭经、泌乳、不孕症。头颅CT示鞍区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T1W冠状位观察591例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结果:正常情况下,垂体柄以居中为多(75.92%),其次是左偏(15.74%)和右偏(8.29%)。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左偏明显多于右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垂体柄以居中为多,其次是左偏和右偏。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听神经瘤缓慢地膨胀性生长,听神经的解剖位置发生很大的变化,手术中面神经的损伤不可避免。目的:总结120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的l临床经验,了解面神经监测的方法学、准确性、实用性以及术中监测和面神经预后的关系,实现解剖保留面神经功能。设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于1996—05/2000—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小型听神经瘤(直径〈2cm)3例,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cm)9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的108例,其中包括双侧听神经瘤1例,复发性听神经瘤1例;手术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119例,经迷路入路1例。方法:术中使用美国Ⅴiking-Ⅳ型多导术中监测仪监测自发和诱发面肌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时,记录电极置于眼囵匝肌、口囵匝肌或上唇方肌上。监测三叉神经运动支时,记录电极置于咀嚼肌上;监测副神经时,电极置于斜方肌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定:记录电极为正极,置于额区中线(脑电图10~20分类系统),记录出的波形呈向上的偏转(正),参考电极A1或A2,接地电极置于额极中线(相当于鼻根部);记录电极均为针电极并用胶布固定。一般刺激强度为80~90nHL,对侧耳用40nHL的噪声。通过术中监测解剖保留面神经。术后复查CT(必须有增强扫描)或MRI,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术后2周,6~9个月复诊时再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结果:纳入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解剖保留117例;1例听神经瘤因面神经呈羽状位于肿瘤的后方,开始切除肿瘤时没有给予电刺激而未能保留,后行面-舌下神经吻合术。2例面神经不慎拉断后两残端足够长且没有张力,故修整后用7—0可吸收线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6个月H—B分级为Ⅳ~Ⅴ级。②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10例,Ⅱ级57例,Ⅲ级44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Ⅵ级3例。③术后9个月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94例.Ⅱ级18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1例,Ⅵ级2例。结论:通过术中监测自发肌电图结合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肌电图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损伤较机械刺激小.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高,且电刺激量由大到小,距离由远及近,定位准确、及时,并可判断面神经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垂体腺瘤发生卒中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可行的预测方程。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1/2004-01由门诊连续收入院治疗的43例女性垂体腺瘤卒中患的临床资料,以同期人院治疗的258例垂体腺瘤未卒中病例为对照,采用单因素比较以及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与女性垂体腺瘤卒中相关的垂体腺瘤大小、病程、早期视力视野变化以及无功能性腺瘤影响女性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患均进入结果分析。按OR值大小依次是:早期视力、视野改变、病程、肿瘤大小和无功能腺瘤。建立回归万程:Logit y=-4.937615 1.812802x 1.446673x7 0.691593x8 2.002303x11。结论:女性垂体腺瘤中的大腺瘤、巨大腺瘤及无功能腺瘤时易发生卒中,应在出现视力、视野改变时加以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致垂体增生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避免误诊。方法9例患者各经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发现鞍内鞍上占位性病变,但因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不典型,经内分泌检查、骨龄检查等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导致垂体增生,遂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口服甲状腺片治疗,随访4~18个月,内分泌检查除TSH仍高于正常,其余均恢复正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2例患者复查MRI发现病变明显缩小。结论原发甲状腺功能减低,易误诊为垂体腺瘤,应进行内分泌检查、骨龄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9.
垂体后叶面积与年龄变化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总结255例患者,通过分析有关垂体后叶在MRI表现为高信号是以抗利尿激素为主的神经内分泌颗粒,其信号强度与面积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额-眶-蝶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经颅视神经减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因额 眶 蝶骨纤维结构不良致视力进行性下降经颅做视神经减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对收治的 2 5例次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 1周 ,2 1例次患侧眼视力改善和稳定 ,4例次视力减退。视力减退的 4例次中有 3例次患侧眼术前视力接近失明。18例次获得有效随访 ,随访时间 2~2 2年 ,平均 6年 ,视力再减退的仅 3例次。研究结果表明 ,经颅做视神经减压术挽救视力是额 眶 蝶骨纤维结构不良致视力进行性下降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但术前视力接近失明的患者手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