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4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完全消失为B1组、未消失为B2组,B2组中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B2a组、1倍为B2b组,对各组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1组21例中,19例立即治愈,1例延迟治愈,1例未愈; A2组52例中,35例立即治愈,9例延迟治愈,8例未愈。A1组较A2组疗效好(P=0. 046)。B1组50例中,4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3例未愈; B2组23例中,1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6例未愈。B1组较B2组疗效好(P=0. 003)。B2 a组的治愈比例较B2 b组高(分别为14/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5)。结论 AMR在术中的变化特点对术者有重要参考意义,AMR在减压前升高、在手术结束时完全消失、未消失但升高较基础阈值≥1倍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脑内与成瘾相关核团神经细胞[Ca 2 ]i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和对照组,观察成瘾后的戒断症状;应用对Ca2 敏感的探针Fluo-3与Ca2 络合后被激光激发发出荧光的特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伏核、海马、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 ]i变化,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吗啡成瘾大鼠脑内伏核、海马及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 ]i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 长期使用吗啡可明显增高伏核、海马和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 ]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7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5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按手术方式分成常规手术组、定向组、导航组,分析病灶部位、大小、病灶至皮层距离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结果 52例中,常规手术手术21例,开放定向手术16例,神经导航手术15例.全切48例,预后不良2例,死亡1例.病灶大小均值从常规手术组的31.7±8.7mm,到导航组的24.0±2.6 mm和定向组的16.3±3.7mm而递减,三组病灶大小均值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向组病灶最小.病灶至脑皮层距离从常规手术组的15.2±4.1mm,到定向组的20.7±3.8mm和导航组的32.8±6.2 mm而递增,三组距离均值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航组病灶至皮层距离最大.结论 采用开放定向或者神经导航手术,可以切除脑部更小、更深在的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根据蝶嵴、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隆凸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果:蝶嵴是术中确认手术入路中线的可靠标志,蝶窦开口是蝶窦前壁的重要标志,鞍底隆凸可作为蝶窦腔内鞍底定位标志。62例术中依靠相关解剖标志,均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未出现偏差。肿瘤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相关解剖标志,有助于该术式的准确定位,从而安全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HB)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经显微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的31例后颅窝H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实质部分全切除29例,2例位于延髓者部分残留。术后27例随访3个月至3年,23例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4例存在轻度小脑共济障碍。结论 MRI是一种诊断后颅窝HB的有效方法;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8.
对于需要闭塞载瘤动脉的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重建技术是解决脑血流代偿不足的良好方法.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移植血管通畅率的不断提高,血管重建治疗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在颅内多发病灶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MRI、MRS和立体定向活检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颅内多发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有框架定向活检术22例,无框架神经导航定向活检术15例。结果 37例均获得明确病理学诊断,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9例,高级别胶质瘤8例,淋巴瘤3例,多发脱髓鞘3例,炎性病灶2例,转移癌2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1例,活检靶点少量出血1例。病理学诊断与MRS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误诊率为16.2%(6/37)。结论 MRS在颅内多发病灶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仍有一定的误诊率;立体定向活检术微创、安全,在颅内多发病灶的诊断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MRS的代谢变化在活检术靶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世发  傅先明 《山东医药》2010,50(10):107-108
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实施手术治疗时,由于海绵窦区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术中极易发生大出血,术后则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006年6月-2009年5月,本院手术治疗CHCS1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