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头刺伤与锐器损伤:临床实践中应当避免此类危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针头刺伤及锐器损伤的危险之前,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广泛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关针头刺伤及锐器损伤的真实发生情况的信息很少。卫生部目前还没有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但已计划发行相关指南来弥补这方面工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宿主和健康宿主在遭遇条件致病真菌初期基因表达的差异,筛选新的真菌免疫相关基因,以进一步了解条件致病真菌导致系统性真菌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免疫抑制和健康小鼠各6只,经皮下接种阿萨希丝孢酵母菌(Trichosporon asahii)孢子,24 h后处死,取皮损组织,提取总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 结果筛选出11条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实验组编码补体C2、TNF-诱导蛋白、干扰素诱导蛋白、CD53、CD79、CD22等10个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编码触珠蛋白(haptoglobin)基因表达上调. 结论实验显示免疫抑制小鼠皮损局部免疫功能在免疫应答的某些环节受到了抑制,如补体激活、干扰素诱导等,这些改变可能在丝孢酵母菌皮肤感染,甚至进一步播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主因左枕部多发红棕色结节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枕部皮肤开始出现数个散在的红棕色结节,偶有痒感,无明显疼痛,丘疹受外力破溃后易出血.10年间,前述结节缓慢增大,数量略有增多.患者除前述皮肤损害表现外,未诉其他不适.皮肤科情况:左枕部皮肤见数个黄豆大小的红棕色结节,呈半球状,表面光滑,质地略硬(图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gE水平无异常.取枕部红棕色结节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真皮浅中层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突入管腔,部分细胞空泡化,管周可见呈团状的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有向淋巴滤泡方向分化倾向,以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图2).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超脉冲激光去除所有枕部结节,创面愈合后,给予5%咪喹莫特软膏外用,1,2 3个月后停药,随访1年间,患者枕部未见新发结节,现进一步随访中.  相似文献   
4.
具有甲周损害的固定性药疹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固定性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FED)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及躯干等处。我们见到1例具有甲周损害的固定性药疹患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十年有关固定性药疹文献,尚无此方面的病例报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已婚.阴囊和左侧腋下皮肤红色斑块3周.3周前,患者阴囊及左侧腋下同时出现散在红色斑块,皮损渐增大并增厚,1周前,斑块表面自行破溃,形成浅糜烂面.1年前曾有不洁性接触史,无明确外生殖器部位溃疡史.除前述皮肤损害外,患者未诉其它不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皮肤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80只BALB/c小鼠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两组小鼠皮下均接种3.2×107cfu/ml的阿萨希毛孢子菌菌悬液,分别于接种后0.5d、1d、3d、5d处死小鼠,取皮损组织,提取总RNA,RT-PCR检测Hp mRNA表达,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结果两组小鼠在第0.5d、1d、3d、5d后皮损组织均扩增出Hp mRNA,其中免疫抑制组皮损组织Hp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免疫抑制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抑制组感染1d后皮损组织Hp mRNA表达明显高于0.5d、3d、5d,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筛选出的11条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结合珠蛋白基因表达上调。结论结合珠蛋白参与了皮肤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酮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10例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给予丹参酮口服联合胶原蛋白敷贴外用治疗,对照组1给予丹参酮口服治疗,对照组2给予胶原蛋白敷贴外用治疗,3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1.4%,对照组1有效率为54.3%,对照组2有效率为55.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对照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酮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轻、中度痤疮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报道 1例发生于小腿的阿洪病。男 ,2 3岁 ,因生后即有左小腿环状收缩带就诊。左足及左小腿远端无麻木感。体检 :左踝关节上方 7cm处有一宽约 1.5cm收缩带 ,周长 17cm ,而健侧小腿对应部位周长 2 0cm ,患侧皮下组织萎缩 ,收缩带远端浅表静脉膨胀、迂曲。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24岁。主因左手指红斑、脓疱、萎缩反复10余年,于2010年5月5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拇指出现红斑、脓疱,无明显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10.
柳氮磺吡啶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全身皮肤红斑、水疱、伴发热6天,部分表皮剥脱1天入院。患者于发病1周前,开始服用“铆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服药1周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最高达40.0℃.面、颈、胸部发生红色斑疹,并迅速发展至全身皮肤,部分红斑融合成大片状.并于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水疱、大疱,部分大疱破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