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行为学和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观察直肠扩张刺激对IBS大鼠痛行为学以及大鼠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为探讨IBS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动物分组:正常大鼠6只为空白对照组;感染旋毛虫的IBS大鼠42只,随机均分为7组:直肠放置气囊对照组、0.6ml组、0.8ml组、1.0ml组、1.2ml组、1.4ml组和1.5ml组。应用疼痛行为学的观察方法,观察1h各组动物的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DCN中神经元被激活的标志c-fos及胶质细胞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ien,GFAP)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补体OX42的表达情况,空白对照组是在疼痛高峰点(1.2m1)处死取材。结果正常大鼠痛行为学积分在1.2ml组最为高,实验组IBS大鼠在0.8ml组的痛行为学最为明显,基本上达到痛行为学反应的高峰,可见IBS大鼠的痛阈值低于正常大鼠。对照组(1.2m1)中正常大鼠DCN中的c-fos、GFAP表达水平只相当于IBS中的0.8ml组的表达水平,低于1.0ml、1.2ml、1.4ml组;0X42的活化程度也较低只相当于IBS中的1.2ml组,并且明显低于1.4ml、1.5ml组。结论直肠扩张刺激明显引起IBS鼠痛行为的变化不但与骶髓中神经元活动存在密切关系,而且与神经胶质的活化可能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足三里穴对其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足三里穴(ST36),采用胃电测定和胃排空测定的方法,观察胃运动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确定FD患者。预先测定FD患者进餐前、后胃电活动的变化和B超测定胃排空,采用针刺FD患者双侧足三里穴(连续3d),再测定进餐前、后胃电活动的变化,以及B超测定胃排空,观察针刺FD患者足三里穴对其胃动力作用的影响。同时设立健康志愿对照组。结果FD患者在进餐前后,胃电活动呈现不规律的电活动改变。胃的排空呈现减慢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给予针刺足三里后,患者胃电活动逐渐趋于规律,且胃排空较未针刺状况相比,明显加快,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针刺FD患者足三里穴,可以调节F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改善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萝卜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 1 extract,Ecr)通过Cajal间质细胞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Ecr)组、B(0.9%氯化钠对照)组分别灌服等体积Ecr和0.9%氯化钠,1h后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法观察胃电起搏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与P物质(SP)阳性神经及产物表达的变化。结果肌间神经丛中ICC与SP阳性神经呈网络样分布,二者紧密毗邻;肌间神经丛及肌层内与ICC结合的SP阳性神经产物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白萝卜提取物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胃体ICC上结合的SP阳性神经产物表达增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中Notch信号途径中受体、配体和靶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APL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AP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中Notch1,Notch2,Notch3,Notch4,Delta-like-l,Delta-like-4,Jagged1,Jag-ged2,Hes1,Hes5的表达.结果:受体Notch2、配体Jagged1、靶基因Hes1的表达在APL完全缓解后明显下调,其它受体、配体及靶基因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APL患者治疗前后存在Notch基因的改变,Notch信号的这些改变在APL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电生理学的实验方法,观察莱菔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L extract,Rex)对胃电活动和小肠消化期间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ility complex,MMC)的影响,并与促进胃肠道运动的经典药物吗丁啉和西沙比利进行对比,探讨莱菔提取物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方法采用旋转蒸发的方法,制备莱菔提取物。采用电生理学的方法,记录给予不同的药物对胃肠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莱菔提取物对胃电的波幅和频率的影响,与吗丁啉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莱菔提取物对小肠MMC的影响与西沙比例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莱菔提取物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与经典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茶多酚(polyphenols of tea,PPT)对胃缺血再灌注致胃黏膜毛细血管内皮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n=5):空白对照组、手术组、20mg/kg PPT组、40mg/kg PPT组、80mg/kg PPT组、160mg/kg PPT组。在成功制作胃缺血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大鼠胃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胃黏膜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茶多酚可显著减轻胃黏膜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茶多酚对胃缺血再灌注致胃黏膜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存在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颅脑MRI表现,进一步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影像学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立体定向活检或开颅手术病理证实的15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颅脑MRI表现,男性77例、女性73例,男∶女=1.05∶1,平均年龄53.2(28~87)岁,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15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单发病灶56例(37.3%),多发病灶94例(62.7%);幕上皮质下及深部脑白质为好发部位,小脑、脑膜、室管膜也可受累。平扫大部分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148例病灶可见强化。增强病灶位于脑实质的93例、可见脑室播散病灶的42例、可见硬脑膜强化的5例、累及柔脑膜的7例、累及神经的1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大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发病灶多见,MRI表现各有特点,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及规律性。全面了解并掌握MRI表现特点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终确诊仍需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病理证实的以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1-01-01-2013-08-05就诊于海军总医院以TDL为首发表现的MS患者6例。6例患者均在首次发病时行脑立体定向活检术,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定期随访24个月(最后1例患者末次随访日期为2015-10-20)。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12~44岁,平均(33.5±12.4)岁。6例患者中:(1)首次发病(TDL表现)表现为头痛3例、肢体无力2例、头晕伴耳鸣1例;实验室检查:IgG合成指数3例升高;病灶部位:分布于侧脑室旁6例、基底节区3例、额叶4例、延髓3例、颞叶2例、胼胝体2例。(2)复发(MS确诊后表现)表现为肢体麻木伴感觉异常3例、伴肢体无力2例,头晕伴耳鸣1例,1例随访仅见2次影像学复发,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CB)3例阳性,血清MBP升高4例,脑脊液MBP升高3例;病灶部位:多累及额叶4例、侧脑室旁4例、颞叶3例、基底节区3例、胼胝体2例、延髓3例、大脑脚2例、桥脑2例。6例均以TDL起病,TDL出现距MS确诊的时间约6~24个月,平均(12.0±7.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2次临床或影像学发作史,平均复发次数为(3.2±1.0)次,年平均复发次数约(1.5±0.5)次/年。结论以TDL首发的MS临床表现多样,多以头痛起病,首次发病与复发期的脑MRI病灶多位于脑室旁,复发期脑脊液OCB可能由阴性转为阳性。重视复发期脑脊液OCB和脑MRI的动态复查有助于判断TDL的临床转归,减少MS的临床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萝卜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 L extract,Ecr)和西沙比利对大鼠小肠动力作用的影响,并进行对比观察,为开发Ecr促胃肠动力作用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旋转蒸发的方法制备Ecr后,以1 ml/kg(每1 ml折合生药约57 g)的剂量灌胃给药,同时设立西沙比利对照组和0.85%氯化钠对照组。应用小肠肌电测定和胃肠内标记物葡聚糖蓝2000进行标记的方法,测定给药前后大鼠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Interdigestive myoelectrical complex,IMC)的变化和小肠推进比。[结果]Ecr对小肠推进有明显促进作用,IMC周期显著缩短,活动期单位时间内快波数明显增加,且与西沙比利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0.85%氯化钠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r对大鼠小肠动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效果与西沙比利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成人型甲基戊二酸尿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误诊原因、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成人型甲基戊二酸尿症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情况。结果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成人型甲基戊二酸尿症临床少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影像学表现为神经系统的轻度萎缩,缺乏特异性,有机酸代谢筛查明确诊断。结论对于出现精神症状的成年患者,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特别同时伴神经系统体征的患者,应常规进行有机酸代谢筛查。治疗主要以代谢病治疗为主,小量精神药物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