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冬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99-2800
目的优选复方北芪口服液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芪甲苷的浸出率为评价指标。结果复方北芪口服液的最佳提工艺条件为煎煮两次,第1次加水10倍量,浸泡30min,煎煮2.0h;第2次加水10倍量,煎煮1.0h;醇沉浓度为60%。结论复方北芪口服液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2.
略谈去除中药静脉注射剂中热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除中药静脉注射剂中的热原。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热原的来源及中药静脉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产生的途径。结合实际工作的情况。通过对原药材提取液的处理,生产过程的处理,容器和安瓿的处理,达到了中药静脉注射剂能顺利通过“鲎试验法”的检测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西咪替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用两个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西咪替丁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结果西咪替丁注射液在2.0mg.mL-1浓度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其细菌内毒素限值定为0.5 EU.mg-1。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可以用于西咪替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壳聚糖的1%乙酸溶液作絮凝剂代替醇沉在北芪提取中的应用.方法 取北芪进行抽提,以提取液的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壳聚糖絮凝和醇沉两种方法 的优劣性.结果 以壳聚糖的1%乙酸溶液作絮凝剂代替醇沉进行生产的北芪提取液质量稳定.结论 以壳聚糖的1%乙酸溶液作絮凝剂代替醇沉进行生产的北芪提取液质量稳定.结论 以壳聚糖的以壳聚糖的1%乙酸溶液作絮凝剂代替醇沉进行生产的北芪提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氨茶碱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柱,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5nm,测定该制剂中有关物质的含量。结果氨茶碱的最小检测浓度为0.04μg/ml。结论本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以作为氨茶碱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结合本院门诊药房开展工作质量管理情况,从抓质量意识教育、落实规章制度、抓好工作质量考评、抓好继续教育、规范药品的摆放、开展临床用药咨询、提高发药窗口的服务质量、发挥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实行电子处方配发药品等几个方面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HPLC法测定四方胃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四方胃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理论塔板数按盐酸小檗碱计算应不低于3000。结果该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良好,线性范围0.2016~1.008μg(,=0.9998);加样回收率为98.7%,RSD=1.24%(n=5)。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分离度及重复性好,可用于四方胃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毛细管电泳在体液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冬萍 《广东药学院学报》1997,13(3):174-176,179
介绍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体液分析中的全液分析中的并通过与高效液相色谱比较,说明它的优越性,指出它在临床药学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贫血的影响。方法以八珍汤加减为主治疗22例稳定期SLE患者,并着重观察其非特异炎症指标、活动指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结果SLE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显著。结论八珍汤加减能改善稳定期SLE的红细胞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作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提高白蛋白微泡转基因效率。方法:采用人体白蛋白、聚乙烯亚胺(PEI)和葡萄糖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后用超声振动仪声振20s制得PEI修饰的白蛋白微泡(PAMB),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细胞比率以比较PEI、PEI+白蛋白、PAMB和Lipofectamine2000的基因转移效率。结果:单纯PEI组、白蛋白+PEI组、PAMB组和Lipofectamine2000组的平均转基因效率分别为(13.75±4.88)%、(5.20±1.15)%、(49.17±6.75)%和(53.72±5.69)%。PAMB组明显高于单纯PEI组,而与商品化Lipofectamine2000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PEI修饰后的白蛋白微泡转基因效率明显提高,是一种有效的体外基因转移载体,本研究也可能为在体基因转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