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点刺法结合使用神经节苷脂钠(GMI)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针刺、康复训练、常规营养脑细胞药物胞二磷胆碱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GMI40mg/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和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0d后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38.82±3.57)分和(35.72±3.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结论:针灸点刺法结合GMI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CGA)结果或冠脉CT成像(CTA)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n=80,观察组),单纯性高血压组(n=80,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h平均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其动态血压波动比较大,且血压变异性相对增大,加强其血压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监测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AR-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凝血酶受体-1(PAR-1)的动态表达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3组。每组又分为6 h、24 h、48 h、72 h和168 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不同时相点头穴针刺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AR-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针刺组大鼠脑内PAR-1蛋白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均有显著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调脑内PAR-1蛋白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脑出血获效的一个重要机制,针刺可能通过下调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内PAR-1蛋白表达,减轻凝血酶所造成的毒性反应,从而达到防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综合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卒中,俗称偏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在我国是与心血管、恶性肿瘤疾病并列死亡率前三位的疾病。本病致残率高,如不及时治疗,多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age,ICH)后凝血酶受体-1(PAR-1)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动态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将其中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茴拉西坦组(简称西药组)3组。每组又分为6h、1d、2d、3d和7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6只大鼠。制备ICH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头穴透刺治疗对ICH大鼠脑组织PAR-1、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针刺组大鼠脑内PAR-1、NF-κBp65蛋白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下调,与模型组比较PAR-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抑制ICH后凝血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而下调NF-κBp65的表达,抑制了核转录因子-κB的炎症因子转录作用,达到减轻炎症级联反应程度,防治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新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促进针灸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复习,探讨当前针灸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的方法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当前针灸国际化的迫切需要,提出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在针刺组干预措施上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针灸临床研究模式.说明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创新对提高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质量,促进针灸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客观的证实其临床疗效的可靠性.方法:对25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后分析疗效.结果:25例患者,经21日治疗后,治愈8例,占32.0%;好转14例,占56.0%;无效3例,占12.0%;总有效率达88.0%.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减少症是恶性肿瘤化疗后常见的毒副反应,可导致化疗无法如期完成,严重时会引起出血、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汤剂、成药口服以及其他外治法等,均可改善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中成药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等,仍需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百会透曲鬓穴针刺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观察其脑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后脑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针刺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抑制剂组(针刺组+LY294002),每组18只;按文献方法建立模型;针刺组采用百会穴向曲鬓穴透刺,头部顶区向颞叶、额叶透刺;造模,治疗后于1、3、7天3个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结果:p-Akt在大鼠脑出血后1天表达增多,3天达高峰后迅速减少,7天仍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各时间点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针刺+抑制剂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够增加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p-Akt蛋白的表达,而这一作用可被LY294002阻断,提示本针刺方法能够激活AKT通路,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药结合治疗面瘫7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口呙)斜"、"口(口呙)",属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所致的面肌瘫痪,其发病诱因与受凉、劳累、感冒等有关.近年我在临床中观察了75例面瘫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