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降低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方法建立压疮护理小组及压疮护理培训基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用理论授课、现场指导、个案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结果与培训前比较,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知识得到更新,护理技能明显提高;培训后90名小组成员的知识问卷得分和操作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疮护理小组和压疮护理培训基地对临床护士压疮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切实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李来有  王娇兰  尹艳玲  宿桂霞  康琳  李欣 《河北医药》2010,32(18):2609-2610
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而引起组织破溃及坏死。压疮的发生常见于慢性疾病长期卧床,营养障碍、年老体弱以及恶性肿瘤晚期强迫体位等患者。它一旦发生较难治愈,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而且延长病程甚至危及生命。压疮清创阶段直接影响压疮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我院对收治的43例溃疡期压疮患者联合应用海螵蛸进行清创,收到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在治疗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VCI患者60例,包括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奥拉西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300,ERP-P300)及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后MoCA均较前增高(VCIND:t = 11.886,P < 0.01;VD:t = 2.242,P < 0.05)?治疗后VCIND患者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t = 5.799,P < 0.01),波幅明显增高(t = 17.603,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VD患者P300无明显改变(潜伏期:t = 1.414,P > 0.05;波幅:t = 1.069,P > 0.05)?两组患者MoCA?ERP-P300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35?4.402?7.682,P < 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对VCIND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三种疗法治疗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PSCI-ND)患者颅内血流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的PSCI-ND患者9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顶核(FNS)组32例、奥拉西坦组32例、尼莫地平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给予FNS治疗,奥拉西坦组给予口服奥拉西坦治疗,尼莫地平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3组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检测并比较各动脉〔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颅内段(VA)〕的平均血流速度(MFV),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FNS组MCA的MFV高于奥拉西坦组、尼莫地平组(P<0.05);治疗后奥拉西坦组MCA的MFV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拉西坦组ACA、PCA、VA的MFV低于FNS组、尼莫地平组(P<0.05);治疗后FNS组ACA的MFV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治疗后FNS组、尼莫地平组各动脉的MFV高于治疗前(P<0.05)。奥拉西坦组各动脉的MFV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0,P>0.05)。结论 FNS、尼莫地平均能够改善PSCI-ND患者脑血供,而奥拉西坦对脑血流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及奥拉西坦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和奥拉西坦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给予FNS治疗,奥拉西坦组给予口服奥拉西坦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ERP-P300)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且FNS组升高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均有ERP-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均<0.01),FNS组治疗后潜伏期缩短较奥拉西坦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治疗后波幅增高较FNS组更显著(P<0.01)。结论 FNS、奥拉西坦均可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但FNS对提高患者的执行能力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V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总分及亚项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FNS组与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总分较前明显增高(P<0.01),但二组间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NS组定向力、计算能力、短程记忆力、空间能力4个亚项治疗后评分增高(P<0.05);奥拉西坦组定向力和短程记忆力治疗后评分增高(P<0.05);奥拉西坦组短程记忆力评分的改善优于FNS组(P<0.05),而定向力的改善与FNS组无明显差异(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前后MMSE总分及各亚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均能够提高VD患者的认知功能.FNS对VD认知功能各领域的改善较为全面,奥拉西坦则在定向力和短程记忆力,尤其是短程记忆力方面的改善更为显著,而尼莫地平在研究期间未显示出对认知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仿真生物电刺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仿真生物电刺激对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偏瘫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选择50例相匹配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仿真生物电刺激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韩颖  李来有  史欣  王娇兰  周庆茹  贾亚琼 《临床荟萃》2011,26(22):1950-1954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在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变:FNS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ADL评分降低(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显著(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均P〈0.01)。其中FNS组及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而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治疗后ADL及P300的改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NS组及尼莫地平组TCD显示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奥拉西坦组(P〈0.05或〈0.01),其中FNS组MCA、ACA、PCA、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的改善较尼莫地平组更显著(P〈0.05)。结论 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D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提高VD患者的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VD患者颅内血流供应;FNS较以上两种药物更能够全面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能力及颅内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9.
韩颖  李来有  史欣  王娇兰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677-1680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在治疗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60例VCI患者,包括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FN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ERP-P300)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VCIND组患者MoCA评分、ERP-P300潜伏期及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8、26.88、10.06,P<0.01)。治疗后VaD组患者MoCA评分、ERP-P300潜伏期及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2.81、2.81,P<0.01)。两组患者MoCA评分、ERP-P300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1、20.12、30.16,P<0.01)。结论 FNS可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对VCIND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椎动脉发育不全(hypoplastic vertebral artery,HVA)与后循环缺血存在相关性,HVA是后循环中常见的胚胎性血管改变[1]。特别是在伴有脑血管危险因素前提下,HVA可显著增加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包括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因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高,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