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退行性颞下关节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最新的研究表明关节中的损伤性自由基的积聚,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组织损害的分子过程是引起退行性颞下关节病的主要机制,本文对颞下颌关节中自由基的结构特性,产生途径及作用过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缺损时,为适应缺损的个体化需要而设计皮瓣形状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缺损40例。设计方法,术前根据肿瘤的范围和预计手术造成的缺损大小和外形,结合血管蒂的走行方向在前臂设计皮肤的形状,再设计皮下筋膜层的外形,皮下筋膜层的范围要包括桡动脉和头静脉在内,大于皮肤范围。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评价皮瓣在口腔内的外形。结果:31例皮瓣修复成功,3例皮瓣完全坏死,6例皮瓣外形臃肿、牵拉影响口腔功能。结论: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缺损时如果带有范围较大的皮下筋膜层,且筋膜层将桡血管和头静脉血管网包括在内,进行适形设计是非常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上下颌骨缺损术前检测小腿供区血供的方法。方法:12例患者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小腿供区除物理检查外,常规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腘动脉及分支的走行、口径、腓血管蒂的长度、腓动静脉的口径、皮肤穿支的口径及位置,4例发现有问题则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现血管变异现象,4例其他检查异常或未检出胫前动脉的患者CTA证实腘动脉及分支没有异常。术中发现与术前检查结果一致,术后12例患者均顺利愈合,供区小腿血供没有受到影响。结论:常规行血管造影检查没有必要,但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异常时应行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具有无创和直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双侧唇裂的唇部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进一步了解双侧唇裂的解剖结构特点,以促进功能性修复的实施与开展。方法 利用各型双侧唇裂(包括初次与二次)手术所切取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的观察研究。结果 发现完全性双侧唇裂的前唇部无肌纤维,双侧不完全性唇裂的前唇及桥部有少量肌纤维,但其超微结构有变异;用直线缝合法修复的完全性双侧唇裂的前唇部,有从侧唇增生的肌纤维,但稀少,超微结构亦有变异。结论 双侧唇裂既有  相似文献   
5.
滑膜在维持关节正常生理功能和关节病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取材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对颞颌关节滑膜的结构尚了解不多。作者根据对人体其它部位滑液关节滑膜的认识,探讨了正常颞颌关节滑膜的组织学结构,介绍了当今有关人类颞颌关节滑膜结构的争议,认为有必要对正常颞颌关节滑膜组织病理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单侧唇裂患者唇部肌肉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单侧唇裂患者唇部肌肉的结构特点。方法:利用单侧唇裂患者手术时切取的唇部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单侧唇裂患者唇红缘内有肌纤维,但有超微结构变异,主要表现为肌原纤维和线粒体的改变,离裂缘越近,变异越明显,传统唇裂修复术形成的疤痕处有少量变异的肌纤维。结论:唇红缘处有超显微结构变异,在行功能性修复时最好对唇红缘处的肌纤维适当修整。  相似文献   
7.
双侧完全性唇裂唇肌功能整复术后的肌电活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客观地评价双侧唇裂功能性修复后唇部肌的动态效果。方法:利用肌电图仪,对25例用直线缝合法修复后的双侧完全性唇裂和20例用口轮匝肌成形的肌功能恢复性方法修复后的双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的上唇部,包括左、右侧唇及前唇进行肌电测定,分别测定每位患者在静息姿势位时和用力最大噘嘴前突位时各部分的最大肌电幅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静息姿势位时,两组患者的前唇、侧唇均无肌电活动;在最大噘嘴位时,口轮匝肌成形的功能性修复组患者的前唇与左、右侧唇之间的肌电幅值无显著差异,而直线修复组患者的前唇肌电幅值则明显小于两侧唇,也明显小于肌功能性修复组患者的前唇肌电幅值。结论:口轮匝肌成形的肌功能恢复性修复方法对完全性双侧唇裂患者唇部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直线缝合法,提示双侧完全性唇裂手术修复时口轮匝肌成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应用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及腓骨肌皮瓣3种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91例,总结其成活情况、患者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各种因素。结果:91例病例中有7例组织瓣坏死,组织瓣总体成活率为92.3%。绝大多数组织瓣成活的病例均达到了术前所预测的功能与外形,患者满意率达92.8%。影响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术后血管危象及术后感染,前者与血管吻合技术、血管情况、组织瓣及血管蒂的放置处理密切相关;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组织瓣的成活情况无明显关系。结论:3种组织瓣的移植整体上是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的,对口腔颌面部游离缺损的修复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双侧唇裂修复术延长前唇的唇肌功能整复法。方法:自1980年以来应用该法治疗146例,详细描述了手术步骤。结果:本法保留了较多的唇部组织,术后唇肌功能恢复较好,前唇延长较多,张力降低,唇弓、唇峰、唇珠形态自然美观。结论:本法定点设计简单、合理,术后静态及功能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