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局部类固醇外用治疗包茎是目前国外发现可非手术治疗小儿包茎的新方法,通常采用低浓度的倍他米松软膏等药物外用于包茎狭窄的外环口处,早晚各1次,一般不超过1个月。孙程等进行的相关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其确有疗效,但其治疗机理不明。本课题组前期曾对包茎组、正常组和用药后痊愈组的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局部狭窄环中有异常堆积的胶原纤维,进一步的胶原分型研究显示Ⅰ型胶原纤维的异常堆积可能是导致外环口张力过高的原因。由于胶原的降解与合成受到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的直接调控,本研究对正常和异常包皮环切手术标本进行了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s)表达状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包茎局部狭窄环中胶原纤维的分型及导致包茎外环口张力过高的主要原因。方法随机选择门诊手术室要求行包皮环切术患者16例,分为正常对照组(8例)和包茎组(8例),年龄8-12岁。取包皮环切手术组织,经固定切片后采取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包茎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可见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明显表达,包茎组中Ⅰ型胶原的含量明显增高,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比例高于正常组(P <0.01)。包茎组可见少许Ⅱ型胶原表达,两组Ⅳ型胶原表达均不明显。结论在包茎局部狭窄环中异常堆积的胶原主要为Ⅰ型胶原,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的比例过高是导致包茎外环口张力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插管造影CTA活体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拟定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5例。实验组运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置入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证实导管达到预定位置并固定可靠后将患者转移至CT室。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0 ml,同时手动触发CT扫描。选取普通CTA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获得的二维图像以CT-DICOM输入到Mimics 17.0软件,收集两组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参数。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导管脱落至股深动脉,予以排除。其余14例患者中,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动脉3例(占21.43%),起源于股深动脉11例(占78.57%)。实验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升支、横支及降支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升支、横支及降支的末端最小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显影穿支数目多于对照组。 结论 动脉插管造影CTA可清楚的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其穿支,效果优于普通CTA。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活体造影数据重建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择8例需行皮瓣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A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获取一侧大腿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 Mimics 软件对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筛选合适穿支。 结果 利用 Mimics 软件成功重建了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显示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分布、走行及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8例患者中6例发现3支穿动脉,2例发现4支穿动脉。这些穿动脉共发出66支皮肤穿支(以大于0.5 mm为标准),穿支在穿深筋膜平面内径(0.9±0.26)mm, 穿支浅出深筋膜点主要分布于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附近。 结论 基于活体造影数据可以重建清晰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3D立体影像,可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与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0引言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介导天然免疫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家族,TLRs与病原识别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 rpatterns,PAMPs)结合后可通过特异通路最终导致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在炎性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是联系天然免疫与获得  相似文献   
6.
正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是由股后外侧区皮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2]),根据2003年Blondeel等~([3])提出的"Gent"consensus,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一级源动脉为股深动脉穿动脉。然而不少学者对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解剖认识不足,仍将股深动脉穿动脉误认为皮瓣的穿支血管,将其命名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2007年Ahmadzadeh等~([4])首次报道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