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臂离断再植后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深入发展,断臂再植术在我国已较为普及。但断臂的伤情有时相当复杂,再植术后,由于各种因素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导致再植失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断臂再植病例259例,失败23例,失败率8.84%。为进一步提高断臂再植的临床治疗效果,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短波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中GAP-43和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成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超短波治疗组和非治疗对照组。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术后1周、2周、4周、8周和12周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脊髓中GAP-43和CGRP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内GAP-43和CGRPmRNA表达增强。术后1、2、4和8周超短波治疗组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P-43的表达在时间上早于对照组。结论超短波在早期能够明显增加GAP-43和CGRP的表达量,提示早期应用超短波治疗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  相似文献   
3.
拇指能作外展、对掌、持、捏等动作,约占手功能的40%,一旦缺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拇指伤残后,如何再造以恢复功能,一直以来是手外科的重要课题. 1980年Morrison[1]与美国Buncke和英国Cobbett在(足母)趾移植手术技术的基础上,首先报道用游离(足母)趾甲皮瓣包裹髂骨块移植再造拇指,由于(足母)趾趾腹特殊的皮肤质地和组织结构,使其能恢复与正常拇指相似的外形与良好功能,且供足不减少足趾数.自此,用(足母)趾甲皮瓣再造拇指的方法就成为拇指皮肤撕脱伤或部分缺损修复的固定术式.为了使之能更适应各种类型拇指缺损的形态和大小,再造出功能和外观均令人满意的拇指,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与改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改良(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介绍改良躅趾腓侧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5例拇、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采用改良的躅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该皮瓣在传统躅趾腓侧皮瓣设计方法基础上,将皮瓣腓侧缘及近端分别向背侧及趾蹼侧移动,从而避开口径细小又紧贴于皮下的躅趾腓侧浅静脉,直接游离第一跖背浅静脉;皮瓣的动脉和神经游离仍以常规方式进行。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动、静脉危象。12例获得4~11个月随访,3例失访。手功能评定:优10例,良2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8mm,12例对皮瓣外形满意。供区行走无影响,步态正常。10例对供区外观满意,2例欠满意,其中1例蹲趾腓侧偶有触痛。结论应用改良躅趾腓侧皮瓣可显著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三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I期修复复杂手外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复杂性手外伤的修复方式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的方式。方法:对36例严重手外伤采用在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共有4种组合类型。结果:36例108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全部成活,所覆盖的创面全部愈合,经过1年以上随访,移植足趾和Mu甲瓣恢复触痛、温度觉,两点瓣别觉在6-12mm,所有病例恢复了对掌、对指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功能。结论:用三块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复杂手外伤,虽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但可减少手术次数和减轻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缩短疗程,并能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恢复手指的功能治疗。  相似文献   
6.
1985-1997年作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秽植皮瓣、趾甲皮瓣、第二足趾等组织,急诊Ⅰ期修复全手撕脱性损伤18例,取得较好疗效。文中对修复全手撕脱性损伤的手术指征和基本术式,特别是手术设计和技术要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组合组织移植失败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目的 探讨组合组织移植的失败原因,提高组合移植的成活率。方法 总结分析1990年12月~2001年12月间开展应用二块、三块、四块、五块组合移植手术共284例663块组织的临床资料。结果 二块组织组合移植204例408例,术后坏死8例,坏死率3.92%。其中动脉危象3例,静脉危象4例,混合危象1例;三块组织组合移植69例207块,术后坏死5例,坏死率7.25%。其中动脉危象3例,混合危象2例;四块组织组合移植7例28块,其中1例皮瓣坏死,坏死率28.5%;五块组织组合移植4例20块,全部成活。284例组合组织移植,发生组织坏死14例,坏死率4.93%。结论 组合移植手术风险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肱骨距:为肱骨头下方内侧壁的一段骨皮质区域,位于肱骨头下内侧及背侧区,该区域含有较多的骨小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时常累及肱骨距,而“距螺钉”放置在该区域能支撑肱骨头,维持内侧柱稳定。肱骨距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因此很好的理解肱骨距的重要性及了解肱骨距粉碎的形态对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非常重要。 内侧柱支撑:肱骨近端骨折常伴有肱骨距粉碎,Philos钢板固定后,容易出现肱骨头坏死、螺钉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通过使用特殊的距螺钉置入肱骨距区域或使用同种异体腓骨髓内支撑,能给肱骨近端内侧柱提供有效支撑,防止术后肱骨头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头治疗是创伤骨科的难点,而如何获得内侧柱支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总结肱骨距的一般概念、临床意义及作用、常见的损伤原因、钢板固定治疗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肱骨距的认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4至2019年万方、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肱骨近端内侧壁治疗及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ilos,infermedial screw,calcar screw,fibularallograft,middle support”,中文检索词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内侧柱,钢板,腓骨移植”,同时对文章中参考文献进行人工检索。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51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对于肱骨距的范围定义仍不明确,累及肱骨距的骨折目前无统一的分型标准,X射线片显示的肱骨距损伤模式常常与骨折实际情况不符,累及肱骨距的骨折往往是复杂的骨折。临床医师对肱骨距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是引起肱骨距损伤和未能得到很好修复的主要原因;②钢板治疗仍是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对于“可修复性内侧壁”,根据肱骨距损伤情况决定重建内侧柱方式,使用距螺钉、同种异体腓骨髓内植骨、骨水泥增强、内侧钢板都是可行的方法,术中实现内侧壁解剖复位、获得内侧柱的有效支撑能帮助减少术后并发症,而内侧钢板的使用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肩袖修复对内侧柱支撑也是至关重要的;③肱骨距的范围需要达成统一的观点,充分了解肱骨距的重要性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至关重要。术前应详细了解肱骨距的骨折模式,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术中实现内侧壁的解剖复位、获得内侧柱的有效支撑可减少骨折术后并发症,术中肩袖的良好修复也是患者取得较好功能很重要的一环。 ORCID: 0000-0002-5163-1529(徐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坏死的主要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36例断指再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11指,其中男183例,女53例;年龄2~62岁,平均34.5岁,其中6岁以下6例,6岁以上230例。拇指51指,示指87指,中指78指,环指63指,小指32指。将再植术后坏死的40例40指作为观察组,其他再植存活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指别、吸烟史、受伤类型、断指缺血时间、离断平面、动静脉修复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引起再植术后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指完全离断再植236例共311指,术后坏死40指。完全离断指体再植术后坏死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吸烟史、受伤类型、离断平面、动静脉修复情况(P<0.05).而与年龄、性别、指别、断指缺血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史、受伤类型、离断平面及动静脉修复情况是完全离断指体再植术后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断指再植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基本情况、伤情,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做好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治疗25例肱骨干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25例骨折于术后5~7个月愈合。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24例,良1例。结论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