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模拟微重力时大小循环动脉血管超微结构重塑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为微重力后立位耐力降低的机制研究积累资料。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30°尾部悬吊7d(TS7组)、14d(TS14组)及对照组大鼠胸主动脉、肺动脉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TS7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表面出现绒毛状突起,部分线粒体空泡变性,内皮下基膜有分层,内弹力板较厚,且厚度不均匀,内弹力板下出现大量的胶原纤维;TS14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变性较明显,部分内皮细胞基质致密化,基膜复层化,内弹力板有破碎,弹力纤维增多。TS7组肺动脉部分内皮细胞突起,细胞内出现脂滴,内皮细胞基膜出现分层状改变,弹力板变薄、断裂,其下方可见收缩型平滑肌及合成型平滑肌细胞;TS14组肺动脉内皮细胞空泡变性较明显,内弹力板未见明显改变,弹力板内外均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内弹力板下方以收缩型平滑肌为主。结论TS7组大鼠胸主动脉和肺动脉出现损伤和增殖并存,以肺动脉较明显;TS14组肺动脉趋于形成新的稳定结构,而胸主动脉新稳定结构还未形成。模拟微重力时大小循环血管发生了结构重塑,大小循环血管重塑的时间过程不同归因于模拟微重力初期由下体转移而来的体液进入大小循环高峰期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2.
高+Gz负荷下犬心血管系统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犬+Gz负荷中、负荷后心电图、动脉血压反应特性。方法将压力传感器导管置于6只麻醉犬的升主动脉和髂总动脉,以测量犬暴露于+1Gz、+3Gz、+5Gz、+7Gz的血压,并采用A导联持续监测心电图。结果(1)P波高度受+Gz负荷的影响,负荷前、后1min内差异显著(+Gz负荷前P波2.3±0.2mV,+3Gz后4.5±0.5mV,+5Gz后4.8±0.3mV,+7Gz后5.3±0.7mVP<0.05)。(2)高+Gz负荷时,髂总动脉血压表现为平均动脉压增高,脉压减低。(3)+Gz终止后,升主动脉血压(AP)出现一过性增高(+7Gz前AP17.29±5.59/11.31±3.86kPa,+7Gz后第30s27.53±6.12/20.62±1.86kPa,P<0.01)。结论P波高度的变化反映心房移位,这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原因。在高+Gz负荷条件下,心血管功能不全,组织灌注压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Gz负荷终止后即刻,动脉血压极度增高,为血管性衰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R-125b-5p靶向STAT3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影响。方法:过氧化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qPCR法测定miR-125b-5p表达。血管内皮细胞中转染miR-125b-5p mimics,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CNA和C-caspase-3蛋白水平。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STAT3与miR-125b-5p的靶向关系,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靶向关系。血管内皮细胞共转染STAT3过表达载体及miR-125b-5p mimics,检测细胞活力、凋亡及PCNA、C-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过氧化氢处理后的血管内皮细胞中miR-125b-5p水平下降,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PCNA蛋白表达降低,C-caspase-3蛋白表达提高。转染miR-125b-5p mimics可提高过氧化氢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提高细胞PCNA蛋白水平,降低细胞C-caspase-3蛋白水平。miR-125b-5p靶向调控STAT3表达。STAT3过表达载体可逆转miR-125b-5p mimics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结论:miR-125b-5p靶向STAT3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条件对人体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在航天后心血管功能失调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超声多谱勒技术观察了 6名健康青年男性在 2 1d - 6°头低卧位模拟失重前、实验第 1 0、2 1天及实验后左心舒张功能变化 ,同时检查其卧床前后的立位耐力改变。结果被试者左心舒张功能指标 :经二尖瓣血流E峰最大流速 (PEV)、A峰最大流速 (PAV)、E峰血流速度积分 (VTIE)指标在实验第1 0、2 1天均较实验前有明显的降低 (P <0 .0 5 ) ;而A峰血流速度积分 (VTIA) ,峰值血流速度比值 (A/E)及血流速度积分比值 (VTIA/E)的下降则未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 6名被试者均未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结论模拟失重可引起人体左心舒张功能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在膝关节锁定、膝关节固定角度以及膝关节自然状态的站立条件下相同振动频率不同形式的振动在人体下肢内的传递情况.方法 以摇摆振动和垂直振动作为激励施加与受试者足底,进行三种站立条件下人体跟骨、外踝、胫骨外髁以及股骨外侧髁等处的振动测试,并运用转子动力学全相位能量补偿法进行人体下肢的振动传递分析,得到了摇摆振动和垂直振动过程中,三种不同的站立条件下人体跟骨、外踝、胫骨外髁以及股骨外侧髁等处的振动传递及振动加速度的分布.结果 在相同频率条件下,与摇摆振动激励方式相比,垂直振动激励下人体下肢标记点加速度明显减小,振动传递比较大;对同一个受试者垂,直振动在人体下肢的传递要比摇摆振动的传递稳定.此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全身振动对人体骨骼及肌肉的锻炼及骨科疾病的防护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吸烟大鼠胸主动脉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吸烟模型,利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技术,比较不吸烟(对照组),短期大量吸烟(SS),中期大量吸烟(MS)及长期大量吸烟(LS)对KCl、苯肾上腺素(PE)、硝普纳(SNP)及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4-氨基吡啶(4-AP)诱导的去内皮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反应的影响。结果 MS、LS组胸主动脉对KCl及最大浓度PE的收缩反应分别为(2.52±0.10)g、(2.60±0.08)g和(2.12±0.11)g、(2.21±0.11)g,较对照(CON)组(1.97±0.11)g、(1.61±0.10)g明显增强(P〈0.05),对最大浓度SNP的舒张反应分别为(64.37±5.12)%、(61.27±3.45)%,较CON组(91.16±3.76)%明显减弱(P〈0.05),对TEA、4-AP的相对收缩反应分别为(0.44±0.06)g、(0.40±0.07)g和(0.65±0.11)g、(0.60±0.09)g,较CON组(0.68±0.10)g、(1.02±0.15)g明显减弱(P〈0.05),其作用强度与吸烟时间呈正比。结论烟草烟雾熏吸可使动脉环收缩功能增强、舒张功能减弱,对钾通道阻断剂TEA、4-AP收缩反应减弱;血管功能改变可能与钾通道功能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30 Hz全身振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人体振动实验,研究振动在对抗骨丢失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被试者分为对照组和振动组,对振动组的被试者进行3个月(10 min/d,每周5次)的振动实验,观察3个月后振动组和对照组被试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振动组的被试者骨密度在振动治疗后腰椎骨密度平均上升1.29%,股骨的骨密度平均上升1.65%,上升的有效率为80%.结论 振动对抗骨丢失的方法切实有效,此方法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和对抗失重产生骨丢失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短期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肌肉体积的影响及下体负压联合自行车功量计的对抗效果.方法 22名女性健康志愿者进行15 d-6°头低位卧床实验(HDBR),随机分为卧床对照组(CON,n=8);下体负压组(LBNP,n=7)和自行车功量计结合下体负压锻炼组(ERG0+LBNP,n=7).卧床前后采用MRT技术检测股四头...  相似文献   
9.
前庭神经系统研究一直是航天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范围广,在轨研究项目多.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载人航天飞行以来,前庭神经科学飞行研究项目的目的、方法、结果及其在轨支撑实验技术,对我国后续空间站航天医学前庭神经科学实验的开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会阴二维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 U 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7例患有SUI的术前患者及72例同年龄组无SUI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二维超声技术,在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在Valsalva动作下测量膀胱颈的移动距离、近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及观察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结果:对照组与SUI组间静息下膀胱逼尿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SUI组膀胱颈的移动距离,近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会阴二维超声技术可对女性SUI的诊断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