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逐渐增量注射阿霉素(ADR)对兔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动态变化的影响,籍以了解ADR对心脏毒性的量效关系.方法 将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成阿霉素(ADR)组(10只)和对照组(8只).ADR组每周从兔耳静脉注射ADR 1次(2mg/kg,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mg/ml),共6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第1、28、35、42天(ADR累积量为0、8、10、12 mg/kg)抽血检测cTnT.结果 当阿霉素的累积达到10mg/kg后,cTnT明显升高,且与ADR的累积量正相关(P<0.005,r=0.79).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cTnT的变化可以反映阿霉素对心脏毒性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VX2乳腺癌兔的阿霉素致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VX2乳腺癌兔的阿霉素致的心脏毒性模型。方法先建立兔VX2乳腺癌模型。2周后,将接种VX2乳腺癌成功模型兔随机分为阿霉素(ADR)组和对照组,阿霉素组10只,雌雄各5只,对照组8只,雌雄各4只。ADR组,每周1次于兔耳缘静脉注射ADR(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mg/ml)2mg/kg,共6次。对照组,每周1次于耳缘静脉推注生理盐水每次2ml/kg,共6次。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并作心脏和肿块的病理切片,观察其组织学变化,记录动物的生存时间。结果模型成功率为90%,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霉素组的心脏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有心肌病变,病理学结果证实符合心肌病样改变,肿块经病理检验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结论成功建立了VX2乳腺癌兔的阿霉素致心脏毒性模型,它将为临床研究提供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非亲缘性双份脐血移植(CBT)治疗成人体重急性白血病的可行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例成人体重(〉50kg)急性白血病患者(1例ALL-NR,2例ANLL.CRl)进行双份无关供者脐血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方案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用环胞菌素A(CsA)、甲氨蝶呤(MTX)及霉酚酸酯(MMF)±赛尼哌(Zenapax);肝静脉闭塞病(VOD)的预防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结果 例1、例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分别为+17d、+16d。血小板〉50×10^9/L的时间为+40d、+37d;DNA指纹图分别在+18d、+21d外周血VNTR检测显示为供者1型;例1+33d骨髓象完全缓解;+120d出现复发。例2染色体核型为46,XY;于+55d血型转为A型。目前已无病存活50个月。例3于+27d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恢复自身造血,目前无病生存46个月。结论 对于成人体重受者接受HLA配型部分相合的2份脐血移植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Bu/Cy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病人肝静脉闭塞病(VOD)的发生。方法 10例Bu/Cy预处理的Allo-HSCT病人,MTX/CsA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阿波莫斯10ml和前列素E1(PGE1)10μg静脉输注(-7d至+28d)预防VOD。结果 本组病人仅1例发生VOD;移植前后病人ALT和TBIL无差异(P〉0.05)。结果 前列素E1与阿波莫斯的联合应用可预防VO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由于新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率和生存期已有明显提高。但仍有10%~20%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用经典方案不能诱导 CR,且有40%~80%AML在CR后复发。年龄过大、细胞遗传学异常、血液学紊乱史等因素均可增加难治/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为靶点,构建HA-1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体外培养移植供者树突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活性,通过电转法将HA-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构建树突状细胞核酸疫苗。48小时后检测HA-1蛋白表达情况。将转染后的树突状细胞与同基因淋巴细胞共孵育诱导特异性CTL,应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表明:经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树突状细胞表型,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电转48小时后,Western blot可检测到HA-1蛋白表达。诱导的CTL体外杀伤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A-1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Vβ基因谱系变化及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 1例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cGVHD的患者接受MSC治疗,分别于第1次输注MSC后第1、5天及第2次输注MSC后第1、10、20天采集外周血,同时将输注的MSC作为对照,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单个核细胞中24个TCR 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 产物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从而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患者输注的MSC不表达全部TCR Vβ亚家族,第1次输注MSC后第1天也未发现TCR Vβ亚家族的表达,随后的时间点分别出现了3、10、14、10个Vβ亚家族的克隆增殖T细胞,增殖形式以寡克隆、多克隆为主;临床判断cGVHD表现减轻。结论 MSC对allo-HSCT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并能减轻cGVHD效应;TCR Vβ亚家族谱系分析提示有部分优势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化疗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V6、CD54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食管癌及正常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V6、CD54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分期及放化疗前后淋巴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44V6、CD5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放化疗后患者的黏附分子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V6、CD54的高表达与肿瘤分期及转移密切相关,经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检测其表达的动态变化可以为评估肿瘤发展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粒细胞缺乏时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患粒细胞缺乏病人104例,分两组:①预防组,②未预防组,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为预防组,未预防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当粒细胞缺乏时,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组54例有38例出现感染,感染率70.37%,其中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临床诊断3例,拟诊4例;未预防组50例中46例出现感染,感染率92%,其中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临床诊断7例,拟诊7例。预防组总真菌感染率14.8%,未预防组总真菌感染率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可以有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方法1996年5月至2005年2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中心用AHSCT治疗的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20例,年龄18~50岁。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2种或3种联合:阿糖胞苷3~4g/m2,环磷酰胺4~6g/m2,依托泊苷(VP-16)0.5~1.0g/m2,司莫司汀300mg/m2,马法兰140mg/m2,塞替哌600mg/m2,卡铂1.0g/m2,白消安(Bu)16mg/kg。除2例ALL联合全身照射(剂量为8Gy)外,其余均单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无移植相关死亡;随访中位值39.5(2~109)个月,无病生存者15例,占全部移植患者的75.0%。其中无病生存1年12例(60%),2年8例(40%),3年8例(40%),最长存活9年余。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提高完全缓解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对于复发或难治者,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