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羧甲司坦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7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3mL/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羧甲司坦片,0.5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哮鸣音消失、痰鸣音消失、咳嗽消失、喘息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CT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A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干扰素-γ(INF-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白三烯B4(LTB4)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复方氯化钠在预防剖宫产术患者腰麻后低血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C 三组,各 30 例。入院后均行腰硬联合麻醉,A 组单纯注射 500 mL 复方氯化钠,B 组、C 组分别注射 0.02 μg·kg-1 ·min-1 、 0.04 μg·kg-1 ·min-1 去甲肾上腺素及 500 mL 复方氯化钠。比较三组产妇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脐动脉血流参数、术 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 结果:三组产妇腰麻至胎儿娩出时间、输入总体液量、失血量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A 组比较,B 组、C 组产妇麻醉后、麻醉后 10 min 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较高, 心率(HR)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A 组比较,B 组、C 组新生儿娩出 5 min 后 Apgar 评分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泵注升压药后,C 组产妇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比值(S/D) 低于 A 组、B 组,B 组低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 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 A 组、B 组,B 组 低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以 0.04 μg·kg-1 ·min-1 速率泵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复方氯化钠对于 预防剖宫产术腰麻后低血压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胎盘血流阻力,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妇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于安阳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 106 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3 例。两组 均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均予以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镇痛方案采用 0.1 mg·kg-1 艾司氯胺酮,观察组镇痛 方案采用 0.5 mg·kg-1 艾司氯胺酮。比较两组产妇疼痛程度、抑郁状态、泌乳始动时间、睡眠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产妇术后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24 h,两组产妇 VAS 评分 低于术后 12 h,且术后 48 h 低于术后 24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术后 1 周、 2 周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抑郁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术后泌乳 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术后 24 h、48 h 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 数量表(PSQI)评分较低,40 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较 于 0.1 mg·kg-1 艾司氯胺酮,0.5 mg·kg-1 艾司氯胺酮应用于剖宫产术后 PCIA 镇痛中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泌乳始动时间, 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提升产后睡眠质量、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青年胃癌53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行胃癌手术治疗的年龄≤35岁的青年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不适最常见,占77.4%,男女之比为1:1.65,肿瘤部位以胃窦部常见.病理分类弥漫型癌占81.1%,TNM分期Ⅲ~Ⅳ期病例占83%;84.9%原发灶穿透浆膜(T3-4);77.4%患者伴淋巴结转移(N1-3);32.1%伴有远处转移(M1).全组根治手术率64.2%.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4.7%、22.6%和18.3%.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手术性质、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胃癌以女性和弥漫型癌所占比例较高,临床分期晚,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TNM分期、手术性质及术后辅助化疗是评价其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脑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无免疫抑制患者脑原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男7例,女12例,中位年龄55岁.全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0%、39.7%和13.2%,中位生存期(MST)22个月;单病灶12例,多病灶7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占94.7%(18/19),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为主.16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全组共2例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经Log-rank检验:病灶的单发或多发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近年免疫功能正常人群脑原发淋巴瘤发病率上升,疗效不理想,多病灶患者预后不良.化疗在其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临床采用以HD-MTX为基础的化疗+放疗策略,可提高脑原发淋巴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与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间隔时间、转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有利证据预测及预防肝转移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1995年收治的143例直肠癌患者,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间隔时间与肝转移方式的危险因素。结果原发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合并肝外转移情况与间隔时间有独立相关性。而肿瘤侵犯深度则是肝转移方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们可以用原发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合并肝外转移情况估计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间隔时间,而肿瘤侵犯深度可用来估计肝转移方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e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8例经病理证实为PMEC患者临床资料.全部均行X线、CT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例行PET-CT检查.其中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21例,非手术治疗7例.结果:全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16~73岁,平均53岁.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2~113个月),至随访截止,死亡13例.全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53.4%、44.5%.结论:PMEC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确诊主要依赖术后病理.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其它因素包括病理或临床分期.短期复发与远处转移亦可见,与其他类型肺癌相比,恶性程度仍待确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丙卡特罗联合特布他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8例采用特布他林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在特布他林治疗基础上进行丙卡特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血气分析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PaCO2、PaO2水平以及FEV1、FEV1/FVC、P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aO2、FEV1、FEV1/FVC、PE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aCO2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卡特罗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生素D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选取150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3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儿给予维生素D和孟鲁司特钠治疗,对照组A给予维生素D治疗,对照组B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A为74%,对照组B为70%,联合应用维生素D和孟鲁司特钠可显著提高喘息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同时缩短哮鸣音消失时间、气促喘息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降低1个月随访复发率(4%vs. 16%vs. 18%)、3个月随访复发率(12%vs. 24%vs. 28%)、6个月随访复发率(16%vs. 36%vs. 36%),此外还可以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及IgA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生素D与孟鲁司特钠联用治疗婴幼儿喘息相比单药治疗对患儿症状的缓解更为有益,并且对复发率和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也存在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