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盛  刘邕波 《医学文选》2002,21(1):37-38
我院自 1 985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 VSD) 2 71例 ,现就停跳与不停跳下行 VSD修补的选择及残余漏发生原因和防治进行讨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 5 6例 ,女 1 1 5例。年龄 9个月至 35岁 ,平均 1 1 .8岁。缺损类型 :膜部缺损 2 1 5例( 79.3% ) ,干下缺损 5 5例 ( 2 0 .3% ) ,肌部缺损 1例( 0 .37% ) ;VSD伴重度肺高压 ( Pp/Ps>0 .90 ) 2例 ,浅低温不停跳修补室缺 5 6例 ,中低温停跳修补室缺2 1 5例。缺损直径 0 .2~ 2 .0 cm,浅低温不停跳组室缺直径 <1 .2 cm,且均为膜部偏流入道 …  相似文献   
2.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4月我科对 19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手术治疗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例中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7~ 2 5个月 ,平均 (2 0 .2 6± 2 .99)个月。体重 4 .5~ 10 kg,平均 (8.0 0±0 .2 9) kg,6 kg以下 3例 ,4例有不同程度营养和 (或 )发育不良。 17例术前均有肺部感染 ,伴心功能不全者 3例 ,其中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PH) 9例。 2例患儿有紫绀。室间隔缺损(VSD) 15例 ,其中合并二尖瓣反流 (MR,中度 ) 1例 ,MR(中度 )、卵圆孔未闭 (PFO) 1例 ,PFO 1例 ,动脉导管未闭(PDA) 1例 ,PDA、…  相似文献   
3.
未成熟心肌与成熟心肌在结构、功能、能量代谢及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方面差别明显。目前尽管可以成功地矫正先天性心脏缺陷,但是其术中不适当的心肌保护所造成的低氧血症、心肌功能障碍却是导致患儿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寻求一种与未成熟心肌生理、功能等相适应的心肌保护措施,一直是小儿心脏外科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停跳液的灌注方法,为婴幼儿的心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外科治疗法乐氏四联症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1993年2月至2006年6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患者15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2 6(7.0 1 % )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 374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出现 2 6例残余漏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除技术原因外 ,还与修补的方法有关 ,随访 2 1例至今 ,Echo示自行闭合 4例 ,缩小 6例 ,二次手术修补VSD 1例 ,无死亡。结论 提高修补技术及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 ,是避免残余漏的发生及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1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7月30日至1998年4月20日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行心内直视手术1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40例、室间隔缺损47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动脉狭窄6例,法乐四联症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4例,右室双腔心2例、左房粘液瘤1例、二尖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4例、三尖瓣置换1例、法乐三联症4例,包括2例室间隔缺损+重度肺高压,7例重症瓣膜病。结果:死亡1例,气栓致肢体偏瘫2例,术后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轻度瓣周漏1例,其余病人无气栓、低心排、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作者认为这种体外循环手术方法避免了低温和主动脉阻断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性损害和再灌注损伤,对心肌保护有利。缺点是操作相对困难,修补有时不够确切;有形成气栓危险,左、右心吸引多,引起血液机械性破坏增加,指出这种手术不宜用于术前诊断不够明确,一些复杂先心畸形的病人。  相似文献   
7.
刘毅君  邓盛  熊荣生  李烨 《河北医学》2014,(9):1430-1434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10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年龄<70岁)61例和B组(年龄≥70岁)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Syntax评分等资料,并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Cox 分析探讨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组9.84%合并有心律失常,6.56%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病史,显著低于B组(20.00%、17.78%)(均P<0.05)。两组患者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各项参数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为60.66%,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为36.07%,均显著低于B组(755.6%、51.11%)(均P<0.05);A组的病变血管数为(2.09±0.83)支,靶病变数为(1.48±0.77)支,均显著少于B组(均 P<0.05)。 A组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比例为6.56%,总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39%,均显著低于B组(15.56%、33.33%)(均P<0.05)。对数秩检验提示,B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A组( P<0.05)。年龄、病变血管数、收缩压是血运重建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OR=1.131、2.1581、.182,均P<0.05)。结论:年龄、病变血管数和收缩压是发生血运重建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且高龄患者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航  邓盛 《广西医学》2002,24(4):527-528
交通事故和坠落伤造成颅脑复合伤 ,常合并胸腹部重要脏器出血 ,及时作出诊断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膈疝的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不突出 ,容易引起漏诊及误诊 ,导致抢救不及时死亡。我院在 1 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共诊治 1 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膈疝病人 ,治疗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32~ 5 6岁 ,平均年龄 42岁 ,6例为车祸 ,4例为坠落伤 ,GCS5~ 8分。1 .2 临床表现 :一般在伤后即出现症状 ,一般以颅脑及胸部症状为主 ,昏迷 1 0例 ,其中 1~ 2天 4例 ,3~ 1 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颈胸交界部非肺源性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9例原发颈胸交界部非肺源性肿瘤施行手术,经左颈斜切口1例,颈横切口5例,颈横切口+胸骨正中劈开切口1例,纵隔镜+右前外侧切口胸腔镜1例,右颈斜切口+右胸后外侧切口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52个月,1例患者因其他疾病死亡,余患者健在。结论:颈胸交界部肿瘤因来源多样,术前明确肿瘤来源及判断肿瘤性质对于手术至关重要。大多数原发颈胸交界部非肺源性肿瘤,尤其对于良性肿瘤,均可经颈部切口完成手术,如术中操作困难,可联合胸骨正中切口或胸外侧切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氨基己酸在二尖瓣替换术中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1997年6月~1999年3月选择50例成人二尖瓣替换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在切皮之前静脉注射6-氨基己酸10g,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每例在给药后ACT、关胸期、术后6h、术后24h胸部及纵隔失血量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h及24h胸部失血量分别为(290.0±41.3)ml和(393.4±73.6)ml及(336.3±81.3)ml和(450.0±79.6)ml,两者相比,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6-氨基己酸可减少二尖瓣替换术后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