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 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 61 例 TNBC 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 PD-L1表达和CD8+ TIL的水平,用卡方检测方法分析TNBC 组织中PD-L1 和 CD8+ TIL 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 系。结果:PD-L1和CD8+TIL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9%(39/61)和32.8%(20/61)。PD-L1表达与TNBC患者的肿瘤 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复发与否有明显关联(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以及Ki67表达水平无明 显关联(均P>0.05);CD8+ TIL水平与TNBC 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复发与否有明显关联 (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脉管侵犯以及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关联(均P>0.05)。PD-L1和CD8+TIL水平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 期(PFS)及总生存期(OS)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PD-L1+ 或者缺乏CD8+ TIL与患者更差的PFS及OS相关(均P<0.05)。结 论:TNBC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PD-L1和CD8+TIL,PD-L1阳性表达或缺乏CD8+TIL与肿瘤侵袭性增加相关,也与患者更差的 PFS及OS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因素。  方法  前瞻性设计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组40例老年晚期肺鳞癌患者,给予注射用NAB-P方案一线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为:NAB-P 260 mg/m2,静滴d1,3周为1个疗程,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结果  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获得随访,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13例,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12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7.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0.0%;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6.3个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62.5%;血液毒性方面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贫血较为常见,非血液毒性主要为乏力、便秘、恶心、呕吐、肌肉酸痛、脱发,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上述不良反应;肿瘤分期、体力状况评分(ECOG)、有效率和PFS是影响老年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 < 0.05),而年龄与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  结论  NAB-P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鳞癌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PD-L1与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glec-15)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及两者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50例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和配对输卵管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癌组织和输卵管组织中PD-L1和Siglec-15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PD-L1和Siglec-1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卵巢癌细胞SKOV3中分别转染si-PD-L1和si-NC,用qPCR和WB法检测SKOV3细胞中PD-L1的表达对Siglec-15的影响,用CCK-8及Transwell法验证PD-L1及Siglec-15表达对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结果:50例卵巢癌组织中,PD-L1与Siglec-15均呈高表达(50.00%与42.00%)。PD-L1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无腹水、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及卵巢癌复发与否具有关联(均P<0.05);Siglec-1...  相似文献   
4.
赵爱月 《中国校医》2013,27(12):943-944
目的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的血糖变化情况,明确糖皮质激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使用含糖皮质激素化疗方案后血糖变化情况,与同一时间本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不使用激素时的血糖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含激素方案化疗后空腹血糖的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激素使用后午餐后2 h血糖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安罗替尼二线治疗对铂类联合化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38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铂类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后,疾病进展行安罗替尼靶向治疗。治疗方案为安罗替尼12 mg/d,服药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结果  每例患者平均行6.3个周期安罗替尼治疗。38例患者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其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7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2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为10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8.4%(7/38),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3.7%(28/38)。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1.4个月。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乏力、食欲减退、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7/38);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安罗替尼治疗。  结论  安罗替尼口服方便,且安罗替尼二线治疗对铂类联合化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口服羟考酮控释片(oxycodone hydrochloride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OHCT)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方法:收集2012年9 月至2014年3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顽固性癌痛患者89例,其中OHCT 组47例,治疗方案为口服羟考酮控释片60~400 mg/d ,每12h 给药1 次;PCIA组42例,给药方式为“背景量+ 患者自控给药量”模式,视患者镇痛效果调节药物浓度。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换算后两组镇痛模式吗啡日均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PCIA组镇痛后24hVAS评分及日均VAS 评分低于OHCT 组(P < 0.05),PCIA组出现恶心、呕吐的频率低于OHCT 组(P < 0.05),PCIA组的治疗费用、满意率与OHCT 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PCIA组镇痛效果优于OHCT组,不良反应更小,而其治疗费用、满意率与OHCT 组相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癌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GC)后的血糖变化情况,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癌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0例癌症合并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情况,将所有化疗期间使用激素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化疗期间未使用激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空腹血糖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6,P=0.97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午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3,P=0.315)。观察组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有35例次患者需增加降糖药物,有14例次患者需增加胰岛素剂量,但未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不良反应,血糖可以控制。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癌症化疗期间,因治疗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安全可行的,但需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并及时给予增加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避免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中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是当前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塑造肿瘤免疫环境,并且可能关联其他免疫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新生抗原、微卫星不稳定,影响ICI治疗最终疗效。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准确有效的干预,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成为肠道菌群临床转化研究的重点。目前以肠道菌群为治疗靶点,借助抗生素、粪便移植、口服益生菌等手段来提高ICI疗效,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治疗方式值得深入研究,但临床仍面临较多问题。为此,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CI治疗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MSI)和KRAS基因突变状态,探讨两者相互关系及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收集胃癌90例,采用多重荧光PCR法检测MSI,ARMS-PCR法检测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部分胃癌术后标本TILs CD8和PD-1表达水平。结果 MSI在胃癌中总发生率43.3%,KRAS基因突变率为8.89%,两者均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r=-0.037)。在不同MSI状态或KRAS基因突变背景下,胃癌组织TILs中CD8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与PD-1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MSI-H组PD-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SI-L组和MSS组(P<0.01)。结论 MSI发生和KRAS基因突变是胃癌形成过程中的相对独立事件,MSI-H表达的胃癌患者可能受益于肿瘤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