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郭明  谭非  胡润淮  俞庆森 《中国药学》2005,14(4):199-203
应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药物丝裂霉素(MC)与小牛胸腺DNA(ctDNA)在自制的浸蜡石墨电极上的相互作用。在Na2HPO4NaH2PO4溶液体系中,MC及MCctDNA反应物在电极上出现良好的还原-氧化峰。根据相应的电化学理论方程,由实验数据求得了MC及MCDNA反应复合物的自由扩散系数及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固体浸蜡石墨电极可方便、灵敏地用于研究丝裂霉素及与ct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特性并能用于求取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R)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损伤状态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待细胞生长至融合状态后分别加入LPS和不同浓度的AR(2.5,5,10,20μg/ml),于37℃、5%CO2条件下共同孵育24h,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细胞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介质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 1μg/ml的LPS刺激后,巨噬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NF-κB的表达及炎症介质NO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加入AR后,随AR浓度的增加逐渐下调LPS升高的(NF-κB)mRNA表达及N0含量,且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琥酯可明显降低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的表达,减少NO的分泌可能是其抗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穿心莲内酯治疗中暑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药穿心莲的有效成分新穿心莲内酯治疗中暑的疗效,为防治重症中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新穿心莲内酯75、37.5、5、1 mg/kg组以及穿心莲内酯组、DMSO(二甲基亚砜)组、地塞米松组、生理盐水组和高温对照组,观察动物肛温上升速率和存活时间。结果与其他组比较,新穿心莲内酯5 mg/kg组动物肛温上升速率明显降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结论新穿心莲内酯是治疗中暑的有效药物,且5 mg/kg的给药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中SOD的含量.用TBA法检测MDA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组小鼠血中SOD含量和MDA含量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青蒿琥酯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及高温对照组.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是其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安全感量表(SQ),对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理科大学生在安全感总分和人际安全感因子的得分低于文科大学生(t=2.07,2.34;P0.05);非单亲家庭的男大学生在安全感中的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低于单亲男大学生(t=2.15,P0.05)。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知识性与大学生安全感呈正相关(P0.05),家庭环境矛盾性、控制性与安全感呈负相关(P0.01);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情感表达、矛盾性依次进入安全感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安全感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也因性别、家庭类型、文理科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肿瘤定位及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26例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2例患者在ICG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观察组),64例行常规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评估对比术前ICG标记与术中内镜定位的效果;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与检获情况。结果:T1~2期观察组患者术中标本测量近端切缘距离(4.92±1.65)cm与对照组(4.76±1.66)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T3~4期观察组患者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1.09±6.19)枚,高于对照组(8.89±4.35)枚(P=0.049);观察组破损淋巴结检出数量(0.74±0.46)枚少于对照组(1.27±1.22)枚(P=0.009)。结论:T1~2期胃癌患者行术前ICG标记可精准判断肿瘤边界,其肿瘤定位效果与术中胃镜相当,全腹腔镜手术时可指导选择合适的切除线。ICG在T3~4期胃癌的淋巴导航作用可指导术中更精细、完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增加淋巴结清扫数量,减少术中淋巴结的破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与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的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征,提高DCIS和PCM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 实的35例DCIS和45例PCM患者的MRI图像,从2种病变的T1预扫高信号、强化分布特征、内部强化方式、是否离心或 向心扩散、动态增强曲线形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信号特点、表观扩散系数值进行比较和 分析。结果:DCIS多见段样分布,成簇环状强化,T1预扫导管分支状高信号,动态增强延迟向心性扩散;PCM多见 区域性分布,内部不均质强化及增强延迟离心扩散;PCM组乳头内陷、DWI中心高信号,邻近皮肤增厚及窦道形成 均明显高于DCIS组(P<0.05)。结论:DCIS与PCM在MRI上均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方式;DCIS多呈导管分支样及段样 分布,内部强化方式呈向心性扩散;PCM多为区域分布,内部呈不均质强化伴邻近皮肤增厚、乳头内陷,部分DWI 中心高信号对应强化环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卫生员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支适应部队基层需求、德才兼备合格的卫生队伍。卫生员教学培训时间短,课程内容多,学兵年龄小,学习负担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兵尽快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适应部队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兵能力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此谈几点看法。1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兵对教员在课堂上满堂灌不感兴趣,容易养成上课不听讲,考前背笔记的不良习惯,使学兵学习处于被动,只是消极接受灌输。针对这种情况,教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1…  相似文献   
9.
谭非  徐星  高品  苏向前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8):932-938
  目的  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叠蛋白1(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 1,CTHRC1)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调或抑制miR-520d-5P的表达,探讨其对基因CTHRC1的调控作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520d-5P与基因CTHRC1的3'UTR区之间是否相互结合。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6株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及临床结直肠癌配对标本中基因CTHRC1的蛋白表达水平。构建稳定转染基因CTHRC1的结直肠癌细胞系;CCK-8、Transwell等方法检测稳定转染目的基因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  在配对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发现,正常组织中miR-520d-5P的表达高于癌组织(P < 0.001),基因CTHRC1的表达趋势相反(P < 0.001),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通过miR-520d-5P模拟类似物mimics及抑制物inhibitor的瞬时转染实验发现其对基因CTHRC1的蛋白表达有负向调节作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520d-5P与CTHRC1的3'UTR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稳定转染基因CTHRC1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但侵袭能力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配对结直肠癌标本中,原发癌组织中基因CTHRC1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3)。  结论  miR-520d-5P对基因CTHRC1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基因CTHRC1可以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且与miR-520d-5P具有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 MRI 观察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确定半月板周缘性移位严重程度与膝关节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48例患者膝关节 MRI 检查图像,将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中青年组、中老年组、老年组,以半月板关节囊缘超出胫骨平台边缘定义为半月板周缘性移位,以膝关节内侧半月板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外侧半月板与髂胫束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半月板移位的严重程度。结果148例患者半月板移位总发生率为48.6%(72/148),中青年组发生率为34.8%(8/23)、中老年组发生率为46.1%(35/76)、老年组发生率为59.2%(29/49),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 <0.05),半月板移位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移位程度随年龄增加而严重。结论半月板移位及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以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与内侧副韧带、外侧髂胫束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半月板移位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