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已接受过二线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予以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 mg/m2 D1,每21天为一周期,每个周期复查CT评价疗效,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26例,疾病进展(PD)14例,客观缓解率(ORR) 13%,疾病控制率(DCR) 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4.7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毒性,无毒性相关死亡病例. 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ORR及DCR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70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363例福建省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70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36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1年生存率为28.0%。ECOG评分、临床分期、肝转移、一线治疗疗效和靶向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05)。结论 ECOG评分>2分、Ⅳ期、有肝转移、一线治疗后进展和从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经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ALK融合基因阳性经克唑替尼治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ALK抑制剂治疗13例,全身化疗52例(培美曲塞联合铂类23例、紫杉醇联合铂类10例、长春瑞滨联合铂类3例、吉西他滨联合铂类5例、培美曲塞单药5例和多西他赛单药6例),2个周期后分别采用RECIST 11版与NCI CTC 40版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随访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 结果全组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RR)为462%,疾病控制率(DCR)为738%。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RR优于全身化疗者(769% vs. 385%,P=0013);全身化疗者中,含培美曲塞方案的RR优于不含培美曲塞方案(536% vs.208%,P=0016),含铂方案的DCR优于不含铂单药治疗(805% vs.364%,P=0013)。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个月(95%CI:32~48个月),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中位PFS为100个月,优于全身化疗者的40个月(P=0003)。全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90个月(95%CI:174~206个月),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中位OS为250个月,优于全身化疗者的185个月(P=0012);EGOG评分0~1分的中位OS为195个月,优于2分的170个月(P=0004);临床分期为ⅢB期的中位OS为265个月,优于Ⅳ期的185个月(P=0046)。 结论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克唑替尼耐药后,给予2代ALK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EGOG评分0~1分和临床分期ⅢB期患者的生存期更长。  相似文献   
4.
蒋侃  吴标 《中国肿瘤》2018,27(2):129-135
摘 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 )至今已上市近二十年。第一代EGFR-TKI在提高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起了重大的贡献。第二代EGFR-TKI在延长总生存期(OS)方面带来了惊喜。第三代EGFR-TKI克服了第一二代药物的耐药,其一线PFS可能打破现有治疗的格局。第四代EGFR-TKI已在研发中且EGFR-TKI研究已扩展到术后辅助治疗领域,期待其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厄洛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疗效显著,但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出现耐药而导致病情进展。本研究旨在评估二次使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福建省肿瘤医院46例既往厄洛替尼治疗有临床获益的晚期NSCLC患者,经其它药物治疗失败后二次给予厄洛替尼150 mg口服,每日1次,持续用药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厄洛替尼二次治疗的客观有效率为28.3%,疾病控制率为60.9%,症状改善率为4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7.3个月,1年生存率为8.7%。厄洛替尼停用≥6个月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停用<6个月的患者(P=0.002)。ECOG评分0~2分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显著长于ECOG评分>2分的患者(P=0.03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结论:初次使用厄洛替尼有临床获益的晚期NSCLC患者,二次使用厄洛替尼仍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 EGFR 突变状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化疗近期疗效、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影响。方法:同期非随机对照研究,依照入选标准,入组67例初治晚期 NSCLC EGFR 野生型患者及51例初治晚期 NSCLC EGFR 敏感突变型患者,分别观察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结果:EGFR 野生型与 EGFR 敏感突变型的晚期 NSCLC 一线化疗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16.4%和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2%和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S 分别为3个月与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化疗仍然是 EGFR 敏感突变型的晚期NSCLC 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在 DCR 及 PFS 方面,明显优于 EGFR 野生型晚期 NSCLC。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肿瘤治疗的全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是小分子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本文介绍国内外已上市和正处于研发阶段的VEGFR-TKIs,其单药、与化疗药物联用、与靶向药物联用的治疗模式提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在延长总生存期(OS)方面未见优势。并且,VEGFR-TKIs的不良反应较大。如何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螺钉的可用直径、长度及髋臼前柱截骨平面同心圆直径参数。方法将59例健康者薄层骨盆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建立模型,测量前柱螺钉的直径、长度及前柱截骨平面同心圆直径。结果前柱螺钉男性可用直径为6.1~7.8(6.9±0.4)mm,可用长度为96.7~112.1(105.2±3.7)mm;女性可用直径为4.9~6.6(5.9±0.4)mm,可用长度为91.3~103.0(95.7±3.0)mm;男、女可用螺钉直径及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一性别左、右侧可用螺钉直径及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柱第5、10截骨平面为髋臼前柱狭窄处,第5截骨平面同心圆直径男性为10.3~12.8(11.3±0.7)mm,女性为6.8~9.4(8.0±0.7)mm,第10截骨平面同心圆直径男性为9.2~11.0(10.1±0.5)mm,女性为6.2~8.5(7.3±0.6)mm,男、女可用螺钉直径与第5、10截骨平面同心圆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男、女髋臼前柱螺钉参数存在差异,实际应用中不能以狭窄处截骨平面同心圆直径为参照去选择前柱螺钉的直径。  相似文献   
9.
伊立替康联合洛铂治疗复发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洛铂治疗复发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住院的复发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予以洛铂35mg/m2第1天,伊立替康100mg/m2第1、8天,每21d为一周期,每个周期结束复查CT评价疗效,观察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4例,疾病稳定(SD)12例,疾病进展(PD)14例,客观缓解率(ORR)35%,疾病控制率(DCR)6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4.2个月,中位生存期(OS)7.9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及腹泻,全组无毒性相关死亡。结论伊立替康联合洛铂可用于治疗复发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分子靶标指导下个体化治疗与长春瑞滨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且为EGFR野生型的86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其中男69例,女17例,年龄70 ~ 83岁.通过SPSS 16.0软件随机程序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子靶标指导下个体化治疗43例(研究组),根据肿瘤组织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调节因子1(RRM1)、Ⅲ型β-微管蛋白及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情况给予顺铂、吉西他滨、紫杉醇、培美曲塞单药方案化疗.对照组43例,给予长春瑞滨25 mg/m2第1天、第8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单药方案化疗.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O个月(95% CI为3.1 ~4.9)和3.0个月(95% CI为2.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0,P=0.029).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3%(10/43)和19%(8/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81,P=0.596),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34/43)和77%(3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8,P=0.795),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3和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6,P =0.38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相似,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脱发、关节肌肉酸痛及乏力等,多为Ⅰ、Ⅱ级不良反应,两组均无药物治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分子靶标指导下个体化治疗EGFR野生型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进展生存期延长,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生存期未明显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