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所致急性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7例毒蛇咬伤致急性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单纯抗蛇毒血清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在抗蛇毒血清的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g)]、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88.6%vs59.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及肝肾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TT、TT、ALT、AST、TB、BUN、Cr及CK-MB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g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各个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急性重症蛇咬伤疗效确切,且利于促进患者凝血、肝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enex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AML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nex基因在21例初诊AML患者(初诊组)、27例骨髓完全缓解的AML患者 (缓解组)、19例骨髓复发的AML患者(复发组)以及12例对照者(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比较4组之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senex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疗效的关联性.结果 初诊组senex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4.06±2.72 vs 2.52±1.83,P=0.04)和对照组(4.06±2.72 vs 1.22±0.48,P=0.001),复发组senex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27±2.54 vs 1.22±0.48,P=0.017),且各亚型之间以AML-M3的senex基因表达水平最高.AML患者senex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rs=0.557,P=0.000).此外分析AML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显示1次化疗缓解的患者(n=14)的senex基因表达显著低于1次化疗未缓解的患者(n=7)(1.77±1.47 vs 4.85±2.20,P=0.003),并且1次化疗未缓解的患者预后均较差.结论 senex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视化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ICU内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且操作前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的重症患者。所有置管常规24 h后行床边X线评估,管端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按置管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治疗措施及药物使用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置管成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和Nomogram(列线图)。结果入选患者共241例,男146例,女95例,年龄中位数58岁,APACHEⅡ评分中位数20分,AGI分级中位数I级。119例置管成功,122例置管失败,总体成功率49.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置管的因素包括APACHEⅡ评分、镇静镇痛药、缩血管药、AGI分级。建立的预测模型和Nomogra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2。结论 APACHEⅡ评分、镇静镇痛药、缩血管药、AGI分级影响神经重症患者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成功率。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中等偏上的效能,可视化为Nomogram后,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决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ICU脓毒症患者的PCT、CRP、WBC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5月-2014年4月于我院共有94例患者经诊断为ICU脓毒症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PCT、CRP、WBC及氧合指数等。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天PCT、CRP、WBC的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PT、APTT、DI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各项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ICU脓毒症患者,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而且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器官功能,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最近研究表明,一些长非编码 RNA(lncRNA)在伴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BCR-AB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α(PML-RARα)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1(AML1)-ETO 等融合基因的白血病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表达特异的 lncRNA 有望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并对临床预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 JAK2 V617F 突变及其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 ET 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 JAK2 V617F 点突变检测,实时定量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JAK2 V617F 检测突变负荷,分析 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90例ET 患者中,50例患者检出 JAK2 V617F 突变,突变率为55.6%。 JAK2 V617F 突变组红细胞计数[(4.67±0.89)×109/L 比(4.04±0.99)×109/L, P=0.003]、白细胞计数[(11.64±5.20)×109/L 比(9.11±4.11)×109/L, P=0.014]、血细胞比容[(0.41±0.07)比(0.36±0.07),P=0.005]均较野生型组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野生型组长[(13.18±1.63) s 比(12.02±1.24) s,P=0.000]。 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为(29.91±18.63)%,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与血常规之间未见相关性(均 P>0.05),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存在相关性(r=0.456,P=0.001)。结论 ET 患者存在较高的 JAK2 V617F 突变率,临床早期检测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可能对 ET 患者血管性事件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伴FUS/ERG融合基因急性白血病(AL)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人们对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和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患者中,1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另2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患者发病年龄轻(平均年龄13岁),外周血白细胞高;B-ALL患者完全缓解,停药3年后出现右侧睾丸T淋巴母细胞瘤;1例AML患儿确诊18天后死亡;另1例AML患者经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但出现新的白血病细胞克隆(CD34+ CD117-CD33+ CD64+ CD4+ CD45+++).结论 伴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L的发病年龄相对年轻,见于除AML-M3以外的各型AL;白血病细胞负荷大,病情危重,疗效差,易复发,预后不良;FUS/ERG融合基因检测应作为初诊AL分子诊断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及可能的意义。方法:分别抽取22例儿童B-ALL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强的松(VDLP)方案化疗后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CD33+HLA-DR-/CD33+细胞比例、以及CD14+CD33+HLA-DR-和CD15+CD33+HLA-DR-两群MDSCs细胞比例的变化,统计分析B-AL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MDSCs的差异。结果:儿童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所占CD33+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单核细胞来源的CD14+CD33+HLA-DRMDSCs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粒细胞来源的CD15+CD33+HLA-DR- MDSCs比例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4)。结论:儿童B-ALL患者行VDL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明显下降,其低水平的MDSCs可能与化疗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正常建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瑞替普酶联合肝素钠治疗骨科围术期急性肺栓塞(AP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6月就诊于本院骨科出现APE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本院骨科出现APE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扩张肺血管、解热、镇痛、消炎及80 IU/kg的肝素钠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18 mg/次,2次(两次给药时间间隔30 min)。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临床病理生理参数(心率、肺动脉平均压、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栓塞面积)的变化,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临床病理生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临床病理生理参数均明显恢复,观察组心率、肺栓塞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动脉平均压、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P=0.009)。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高于对照组的10.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1.00)。结论应用瑞替普酶联合肝素钠治疗骨科围术期APE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