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伴发贫血及其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伴发贫血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 (SF 36简表 )对 2 6 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评定 ,并分析这些患者的贫血情况与其他一些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1)在 2 6 3例患者中总贫血发生率为 4 8 3% ,其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贫血的发生率最高 ,为 70 6 % ;血液系统肿瘤发生 3、4级贫血的比例最高 ,为 2 9 2 %。不同病种发生贫血的比例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2 )随肿瘤分期的升高 ,贫血发生率逐渐升高 ,且存在统计学差异 ,说明进展期肿瘤更易发生贫血。 3)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发生贫血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意义。 4 )贫血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单因素分析显示 ,贫血对体能状态、精神状态和总体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 ,随贫血的加重生活质量下降。 5 )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显示贫血对于体能状态、精神状态和总体生活质量均存影响。结论 :轻、中、重度贫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体能状态和精神状态均有影响 ,且随着贫血的加重而加重 ,必须充分重视纠正贫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癌症疼痛的评估和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癌症病人的疼痛未能获得足够的缓解。规范化的疼痛处理是最大限度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基础。本片由北京肿瘤医院的专家主讲,介绍了癌症的现状、疼痛的机理、用药原则、疼痛的规范化处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所有患者中约70%对化疗有效,但多次化疗后易产生耐药,成为难治性复发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我们自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采用沙利度胺(反应停)单药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25例,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有效的临床预测指标包括:女性、亚裔、无吸烟史、腺癌类型以及产生皮疹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寻吉非替尼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6个月的NSCLC患者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3月我组经治80例吉非替尼治疗PFS≥6个月的NSCLC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与PFS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70岁、更早的分期(Ⅲb)、非骨转移患者显示出更长的中位PFS(27个月vs12个月;32个月vs12个月;16个月vs10个月,P<0.05).ECOG-PS评分0分-1分较2分-3分者、既往化疗周期数多于4周期或化疗PFS长于6个月者较化疗不足4周期或缓解≤6个月者的吉非替尼中位PFS似乎更长(15个月vs10个月;16个月vs12个月;14个月vs12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出现皮疹及皮疹Ⅱ度以上者的中位PFS较无皮疹或皮疹0度-Ⅰ度者更长(16个月vs13个月,P=0.17;19个月vs11个月,P=0.0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除骨以外的转移部位、初治或复治等因素与吉非替尼治疗长期获益患者的PFS无关(P>0.05).结论 年龄>70岁、更早的分期(Ⅲb)岁、非骨转移患者进行吉非替尼治疗可能获得较长的PFS.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的非肿瘤性疾病情况,探讨非肿瘤性疾病对肿瘤患者诊疗方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患者经院际会诊的1 323例病历资料,筛选其中合并非肿瘤性疾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非肿瘤性疾病在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1 323例院际会诊病例中,筛选出非肿瘤性疾病1 153例(87.2%),其中男性773例(67.0%),女性380例(33.0%)。年龄为14~90岁,中位年龄62岁。原发肿瘤类型包括:肺癌、胃癌、淋巴瘤、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肝癌、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和其他肿瘤。非肿瘤性疾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356例(30.9%),呼吸系统疾病196例(17.0%),消化系统疾病107例(9.3%),皮肤病及性病81例(7.0%),神经系统病变74例(6.4%),泌尿系统疾病72例(6.2%),血液系统疾病70例(6.1%),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47例(4.1%),自身免疫性疾病23例(2.0%),其他疾病127例(11.0%)。直接影响肿瘤诊疗方案的制定为771例(66.9%);不影响方案的制定为313例(27.1%);不确定/无法判断的为69例(6.0%)。  结论  心血管疾病是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的主要非肿瘤性疾病。非肿瘤性疾病是影响恶性肿瘤诊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帕洛诺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含顺铂方案引起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接受含顺铂(75mg/m)方案化疗的99例肺癌患者共332个化疗周期的资料分为Ps组(帕洛诺司琼0.25mg,第1天)和Gs组(格拉司琼3mgbid,第1、2天),其中31例患者接受同一方案的不同周期分别应用以上2种止吐药物,对其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Ps组48例完成116周期,Gs组82例完成216周期,两组急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1.0%和25.0%(P=0.238),迟发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0.2%和73.1%(P=0.155)。自身对照研究的31例患者应用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急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5.8%和35.5%(P=0.409),延迟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71.0%和87.1%(P=0.119),但帕洛诺司琼组3~4级延迟性呕吐发生率低于格拉司琼组(6.5% vs.32.3%,P=0.024)。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腹胀和头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含顺铂方案引起的化疗相关急性呕吐和延迟性呕吐控制率与格拉司琼注射液相当,但3~4级迟发呕吐的发生率低于格拉司琼,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聂鋆 《癌症康复》2012,(3):18-22
癌症疼痛的治疗 1.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减缓和预防疼痛 一般原则:全面评估疼痛;与患者建立良好交流;确保疼痛的缓解;劝阻患者不要忍受疼痛;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治疗原则:综合各项治疗计划;明确疾病的分期;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不要总是变换治疗18 方法;持续的支持治疗;反复的再评估.  相似文献   
8.
聂鋆 《癌症康复》2012,(2):22-24
每天,全世界至少有400万人经受癌症疼痛,它是西方国家癌症患者死亡过程中第二常见的临床表现。有25%-40%初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0—50%的癌症患者在积极治疗期间、70~90%的患者在癌症进展期都会出现这一症状。  相似文献   
9.
吗啡及吗啡联合右美沙芬镇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鋆  谢广茹  刘淑俊  戴玲  徐国柱 《肿瘤》2008,28(6):528-531
目的:规范即释吗啡剂量滴定方法及应用右美沙芬对吗啡的增效作用。方法:选择86例重度癌痛患者,试验分为吗啡滴定阶段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阶段。吗啡滴定阶段:吗啡剂量从5mg/4h 1次开始,出现爆发痛时给予吗啡解救治疗,解救剂量为当日吗啡总剂量的10%,直至疼痛稳定;随机双盲对照阶段:在吗啡滴定至疼痛稳定后,将所有吗啡剂量减量30%,加用右美沙芬或其模拟片(剂量比为1:1),再次进行剂量滴定,至疼痛稳定。结果:滴定阶段:药物剂量于第4天达到稳定并以稳定的剂量持续用药。镇痛剂量最小为30mg,最大为160mg。患者的疼痛强度自第3天开始明显减弱并保持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照试验阶段:2组患者的吗啡总用量均有所减少,加右美沙芬组的减药量略多于对照组,但2组间没有差异,疼痛强度在治疗期间均保持稳定。结论:规范的即释吗啡剂量滴定方法镇痛效果满意,加用右美沙芬有减少吗啡用药总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癌痛及其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探讨癌痛及其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 36简表 )及简明疼痛调查表 (briefpaininventoryBPI)对 2 0 0例住院患者的癌痛情况、癌痛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癌痛的处理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  (1)疼痛的发生率为 6 9 0 % ,其中轻度疼痛占2 1.5 % ,中度疼痛占 19.0 % ,重度疼痛占 2 8.5 %。 (2 )中、重度疼痛患者中消化道肿瘤比例较高。 (3)疼痛与疾病分期无关 (P >0 .0 5 )。 (4)疼痛的发生与骨转移的存在密切相关 (P <0 .0 1)。 (5 )无论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疼痛 ,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睡眠 ,且随着疼痛程度的加重 ,影响也逐渐加深。但在对生活乐趣和社交两方面的影响上 ,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6 )中度疼痛对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要早于重度疼痛 ,因此在癌症患者的疼痛达到中度时 ,就应在止痛治疗的同时密切配合对其心理上的治疗 ,以期达到更好的疼痛缓解。 (7)在疼痛处理上 ,未经适当处理的占 41.3% ;在重度疼痛中 ,强阿片类药物应用仅达 5 2 .1% ,与WHO要求的阶梯止痛治疗原则差距较大。结论 疼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癌痛的治疗尚存在较大差距。要达到WHO提出的到 2 0 0 0年使全世界癌症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