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上消化道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贲门癌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后残余食管、残胃的运动功能改变。方法 用低顺应性三腔聚乙烯液压毛细管灌注导管对22例正常人和31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了食管压力测定。所有受检者均仰卧位,每次吞咽5ml水,采用定点牵拉法。计算机自动计算出各部位的静息压、收缩压、收缩及松弛时间、传播速度。结果贲门癌患者手术前与正常人的各项指标(除下括约肌外)相比较,贲门癌患者食管下段收缩时间明显长于正常人。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的数据比较:①手术后上括约肌收缩压明显高于手术前。②手术后食管上段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高于手术前。③手术后食管中段收缩压明显低于手术前。④手术后胃的压力明显低于手术前。⑤手术后食管中段静息压明显低于胃的压力。结论①贲门癌这一疾病并未改变食管运动功能。②手术后近期吻合口处有一高压带,可起到阻止胃腔正压向食管腔传递的压力屏障作用。③手术使食管中段收缩运动功能减弱。④术后反射性引起食管上段收缩增强,从功能上讲似能阻止可能发生的食管咽返流。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食管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常降低,手术和全身麻醉又会加剧免疫功能紊乱[1] 。本研究应用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Ag NORs)染色法及SAP法测定T细胞亚群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病例共2 0例,男10例,女10例,均为食管中下段鳞状细胞癌。平均年龄为5 6 .5 9岁,年龄范围在4 0~76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4天、术后4 0天测定患者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Ag NORs测定所用试剂由北京健尔康公司提供;SAP法检测T细胞亚群所用试剂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2 结果 见表1。  表1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Ag NORs、   CD4 + 、CD8+ 、CD4 + /CD8+Ag NORs(% )CD4+ (% )CD8+ (% )CD4+ /CD8+手术前5 .10±0 .713 9.3±9.941.3±10 .5 1.0 0±0 .40手术后14d 5 .2 4±0 .84#4 0 .3±7.9#3 5 .1±12 .4#1.15±0 .2 9#手术后40d 5 .81±0 .77* 46.3±5 .8* 2 7.7±6.3 * ...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甲基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4种食管癌细胞系OE21,OE19,OE33和TE7,经重亚硫酸钠处理后,采用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COBR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 -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前后,对其MT-3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情况及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种食管癌细胞系的MT-3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pG岛超甲基化。经5-aza-CdR处理后,超甲基化状态解除,mRNA的表达水平也较处理前明显提高(P=0.002)。结论食管癌细胞系中MT-3基因CpG岛的超甲基化可抑制其mRNA表达。当其超甲基化解除后,MT-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也会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4.
朱永刚  田子强 《河北医药》2012,34(22):3489-3489
患者,女,65岁,食管中段癌,行胸腔镜游离食管,腹腔镜游离胃,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术中常规于膈上约5cm处结扎胸导管。手术顺利,术后胸腔引流液平均每天160ml,术后5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10d复查胸片见两侧肺野清晰,肋膈角锐  相似文献   
5.
人食管胃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结构及功能调节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人EGJ由食管下括约肌、远端食管以及胃底平滑肌形成的his角结构等共同形成,而人食管下括约肌又有别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由内层大弯侧套索纤维和小弯侧钩状纤维构成.红霉素(ery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是一种胃动素受体激动剂[1].本研究应用离体组织张力测定技术,探讨红霉素对人EGJ各类环行平滑肌张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核素显像对贲门失弛症手术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36例贲门失弛症术后患者行核素显像检查,以观察食管排空能力和胃食管反流情况,其中单纯Heller手术者20例,Heller手术加抗反流手术者16例。方法是:受检者口服含5mCi ̄(99m)Tc-DTPA酸化桔汁10ml,用ECT测定食管清除率,然后再口服酸化桔汁300ml,在腹部加压的条件下测定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表明单纯Heller手术组第1和第2分钟食管清除率明显高于抗反流手术组(P<0.05),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别(P>0.05)。作者认为Heller手术加抗反流手术只能增加食管排空阻力,却无明显抗反流作用。因此,Heller手术不应附加任何抗反流手术。  相似文献   
7.
多通道腔内阻抗监测(MII)是一种研究腔内液体和气体流动的新技术,国外已广泛应用于食管排空和胃食管反流监测等领域,此文就食管MII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扩张疗法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重要方法之一,此项技术开展已有多年,各家取得不同的疗效,对此疗法亦有不同的评价。我科自1990年11月至1997年11月,用扩张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症13例,经5.5-11年的随访,有效率达84.6%,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药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胃癌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药敏相关性进行研究,试图为不能手术的患者找到一条指导临床选择化疗方案的途径。方法 将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3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经病理证实)和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机械法从新鲜胃癌组织标本中获得癌细胞单细胞悬液,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新鲜的外周血标本中获得淋巴细胞,采用MTT法分别检测LFAM方案和HDLF方案对肿瘤细胞和外周血的OD值(吸光度)并计算出CI值(抑制率)。结果 采用传统经典的胃癌化疗方案LFAM方案,选择对淋巴细胞和胃癌细胞抑制率进行检测,提示两种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ρ=0.905,P<0.01).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晚期胃癌化疗方案HDLF方案,选择对淋巴细胞和胃癌细胞抑制率进行检测,提示两种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ρ=0.844,P<0.01)。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药物敏感性同癌细胞药物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可尝试用于临床指导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浸润深度对接受左侧开胸手术的pT1期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胸中段癌术后pT1N0M0期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首先分析全组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pT1a期和pT1b期患者预后、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浸润深度对患者预后及治疗失败的影响。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5.0%、87.8%、82.0%和91.4%、84.2%、77.0%。pT1a和pT1b期患者1、3、5年OS(χ^(2)=7.500,P=0.006)和DFS(χ^(2)=7.354,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和病理类型为患者OS和DFS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5)。pT1a期肿瘤各不同浸润深度的OS(χ^(2)=0.734,P=0.693)和DFS(χ^(2)=0.7690,P=0.6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1b期肿瘤各不同浸润深度的1、3、5年OS(χ^(2)=15.368,P<0.001)和DFS(χ^(2)=27.4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1b期的复发率(23.8%)显著高于pT1a期(5.3%)患者(χ^(2)=5.274,P=0.022);前者的远处转移率(10.9%)亦显著性高于后者(0)(χ^(2)=4.494,P=0.034)。pT1b期患者不同浸润深度之间的局部区域复发率(χ^(2)=17.051,P<0.001)和远处转移率(χ^(2)=15.46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响pT1b期患者治疗后失败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为影响其出现局部区域复发的独立性因素(P<0.001);病理类型(P=0.003)和浸润深度(P=0.027)为影响其出现远处转移的独立性因素。结论pT1a期和pT1b期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后失败模式不尽相同,且pT1b期患者的不同浸润深度与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后失败模式显著相关,浸润深度为影响pT1b期患者治疗后失败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建议临床医师应该重视pT1b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此结论需要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