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膀胱肿瘤侵犯浅基层以上[T2b],复发肿瘤,多发肿瘤以及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瘤,多主张行膀胱全切除术,回肠结肠代膀胱术。它具有压力低,可保护肾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2000年1月-2003年6月对41例病人行回肠结肠代膀胱术,现就其护理总结如下。41例患者中男38例,女3例,年龄为50-74岁,平均为62岁。本组病例均具有病理学诊断依据,膀胱移行癌28例,膀胱鳞状上皮混合细胞癌10例,膀胱腺癌3例。本组37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尿,5例合并感染有尿路刺激症状,2例肿瘤侵犯输尿管致肾盂积水,4例前列腺肥大伴排尿困难。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和分析2017年广东省珠海市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为今后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珠海市肿瘤登记处2017年登记的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资料,统计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计算其发病率、死亡率、标准化率等相关指标。结果2017年,该地区新发肿瘤病例为178例,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为278.30/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183.71/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181.68/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81%,35~64岁世界人口截缩率为347.33/10万,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13例,死亡率为176.67/10万,中标率为109.38/10万,世标率为107.05/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1.58%,35~64岁世界人口截缩调整死亡率为157.53/10万,男性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在﹤35岁处于较低水平,从35岁开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峰;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在45~49岁年龄组迅速升高,在50~54岁年龄组有所回落;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乳腺癌;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5位依次为肝癌、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和白血病。结论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是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癌种,同时需提高肿瘤登记工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互联网健康信息获取和利用情况,为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健康信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4所高校1 03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1.1%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健康信息;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渠道为搜索引擎,占39.5%;获取疾病信息的目的中决定是否看医生占25.4%;86.5%的大学生曾根据网上医疗信息进行自我诊断,31.7%更改过医生用药处方;91.7%的大学生遇到同一问题查找到多种不一致信息的情况.大学生对互联网健康信息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真实性和专业性不够(34.5%)、广告成分多(21.9%).结论 互联网健康信息对大学生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专业健康网站的认知度比较低,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利用超出其作用范围;要加强对互联网健康信息质量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珠海市某区常住居民烟草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居民吸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76名15~69岁常住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15~69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率和每日吸烟率分别为24.42%和22.74%,其中男性分别为49.02%和45.67%,女性分别为0.85%和女性0.75%。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86.00%和49.97%。调查对象中认为吸烟能导致中风、心脏病和阳痿的比例分别为44.08%、46.53和43.45%,认为二手烟雾能够导致成人心脏病和儿童肺部疾病、成人肺癌的比例分别为47.25%、62.38%和7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中女性吸烟率低,文化程度越高,吸烟率越低,癌症防治知晓得分越高的人群,吸烟率也较低。结论 该地区15~69岁居民吸烟率低于全国水平,但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度不高,仍需加强吸烟以及二手烟雾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8年8月-2003年8月共收治前列腺增生患者 223例,其中120例为高龄及高危BPH患者,均对其行TURP 治疗。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年龄71-91岁,平均75.2岁。 进行性排尿困难病史1-15年,平均4.3年,均有典型的前 列腺增生症状。合并高血压31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43例, 脑梗死13例,慢性肺梗死、肺功能不全15例,糖尿病1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RNF5P1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发病风险的关联, 评估血浆RNF5P1作为IS生物标记物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在深圳地区选取302对性别年龄匹配的IS新发病例和正常体检对照, 采用微滴式数字PCR检测血浆lncRNA RNF5P1的表达水平, 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NF5P1表达水平与I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重新分类的方法评估RNF5P1是否可作为IS的分子标记物。   结果   IS病例组血浆lncRNA RNF5P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高表达水平的RNF5P1与I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 OR值为2.52(95% CI:1.12~5.64)。与传统危险因素模型相比, 加入lncRNA RNF5P1后, 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增加(P < 0.001), 净重分类改善度为0.42(95% CI:0.26~0.57), 综合区分改善度为0.24(95% CI:0.14~0.34)。   结论   血浆lncRNA RNF5P1表达水平升高与I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lncRNA RNF5P1有望作为IS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