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腹膜后囊腺癌罕见。笔者曾收治1例成人女性腹膜后巨大囊腺癌破裂患者,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20天前在月经周期中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绞痛,发热,体温38C,并发现右下腹肿物,生长快,20天来增大近一倍。体检:右侧腹部有一巨大肿物,轻压痛,不活动。CT示:右腹膜后可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早期胃癌的微创治疗进展很快,并已取得国内外的共识。对进展期胃癌应用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尚待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从应用前景看,随着术者技术的完善、观念的改变、经验的积累、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必将在胃癌手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胃类癌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类癌特有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96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胃类癌病例资料,对其肿瘤大小、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和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8岁。其中18例(69.2%)肿瘤侵犯胃浆膜;12例(46.2%)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0例(38.5%)术后接受辅助化疗;14例(53.8%)在随访中出现肝转移。肿瘤大小与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发生及5年生存率无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影响生存时间(P<0.05)。有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16.7%和0,预后较差;化疗与否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类癌术后辅助化疗并无益处,其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肿瘤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仆  梁寒 《天津医药》2004,32(5):310-311
胃肠道手术病人早期营养支持的概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众多临床试验证明了长时问饥饿状态对于手术病人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多数学者认同手术后1~2d开始营养支持有利于围手术期的恢复。营养不良是胃肠道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胃肠道手术后肠内外营养的选择,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年-2003年44例全胃切除后胃癌病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较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我们实施肠内营养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早期胃癌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治疗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与共识。既往早期胃癌治疗以传统追求肿瘤根治的开腹标准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提高以及外科手术器材的进步,针对早期胃癌所实施的外科治疗逐步转变为以内镜及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手术,以及在肿瘤根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留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以改善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早期胃癌的治疗模式呈现多学科化、精准化特点,对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病人,内镜治疗是首选,其微创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非内镜治疗适应证的病人,内镜与腹腔镜的双镜联合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标本中淋巴结精细分拣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实施胃癌根治术的727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手术切除标本中淋巴结分拣方式分为精细淋巴结分拣组和区域淋巴结分拣组,分析两组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因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患者淋巴结送检数目明显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 < 0.001)。在T分期、N分期以及TNM分期相同的情况下,精细淋巴结分拣组送检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 < 0.001);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也显著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 < 0.001)。此外,两组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与转移淋巴结数目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细淋巴结分拣组r=0.181,P=0.023;区域淋巴结分拣组r= 0.227,P < 0.001),且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患者的送检淋巴结数目与转移淋巴结数目之间相关性弱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患者。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精细淋巴结分拣可以提高送检淋巴结数目,提供精确的术后淋巴结分期,减少分期迁移,可以在临床上规范性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UICC第7版TNM分期标准中病理N3(pN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实施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310例p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3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103(平均35.7)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14.6%。其中pN3a期201例,pN3b期109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6.8%和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pT分期、p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pN分期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658)。按浸润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对于210例pT4a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88例pT4b期患者,pN3a和pN,b亚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6%比3.1%,P=0.137)。结论pM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深度和不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对判断pM期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7版TNM分期中pN3分期能较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犬小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13只比格犬分为对照组(3只,仅行假手术),全胃切除后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进行消化道重建(FJI组,7只)和全胃切除后采用Roux-en-Y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RY组,3只)。手术后48h处死比格犬。处死前1h灌人活性炭,检测小肠转运率。取吻合口上下5cm的小肠,分别应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干涉显微镜观察和检测小肠炎性反应,小肠组织卡哈尔细胞(ICC)分布及上皮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和FJI组的小肠转运率分别为0.14±0.03和0.32±0.11,显著低于RY组(0.52±0.21,P〈0.05)。FJI组较RY组的小肠分布更多的ICC;FJI组的小肠浆膜炎性反应(包括出血、纤维渗出、溃疡)、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以及小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均不如RY组明显。结论减少手术创伤、保持小肠连续性的功能性间置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方式,具有更好的食物储存功能,有利于术后小肠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内镜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是早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结合前哨淋巴结(SLN)示踪技术被认为是能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达到保留胃功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手段。但由于胃癌淋巴结转移途径的特殊性,早期胃癌SLN导航手术(SNNS)一直存在争议。随着SLN引流区概念的提出,早期胃癌SNNS的根治性得到更好的保证。尤其是SENORITA研究结果的发表,早期胃癌SNN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SLN引流区清扫联合腹腔镜或内镜手术将成为有效的早期胃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1例家族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293例散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族性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5.9%(60/91)比52.6%(154/293),P=0.025],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8.1%(62/91)比55.6%(163/293), P=0.034]。家族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患者(25.6%比38.9%,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4.5%和30.5%;N3期患者分别为10.4%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T分期和N分期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HR=2.271)、病理类型(HR=1.449)、浸润深度(HR=1.748)及淋巴结转移(HR=1.487)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比较,家族性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分化差和预后不佳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