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制备来源于人外周血并转染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6基因的冻融树突状细胞(DC)疫苗,检测其细胞形态。转染情况及体外诱导的免疫效应。方法:细胞因子扩增人外周血DC,低温-70℃冻存;Lipofectamine转染HPV16 E6制备DC疫苗。动态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6分子表达,体外诱导并测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结果:转染E6基因的人外周血冻融DC呈形态迥异的多突起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E6蛋白表达阳性;MTT法检测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i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新鲜DC疫苗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染历基因的人外周血冻融DC疫苗保持了功能成熟DC的形态特征,且内源性表达E6蛋白,并在体外诱导出高效特异性的抗宫颈癌免疫反应,为宫颈癌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了理想的疫苗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含蒽环类方案目前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其疗效与拓扑异构酶Ⅱ(TOP2)基因的异常状态存在关联,已有临床研究表明HER2基因扩增伴有TOP2基因异常的患者是蒽环类治疗的主要受益人群,但该结论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DLBCL患者,均采用CHOP类方案化疗,分析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总生存期。结果 120例DLBCL患者中HBsAg阳性41例(34.17%),HBsAg阴性79例(65.83%);HBsAg阳性组中位年龄为43岁,阴性组为55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9)。HBsAg阳性组化疗引起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5.90%,阴性组为25.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中位生存期为68.50个月,3年生存率为55.20%,其中HBsAg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44.70%,中位生存期为29.80个月;HBsAg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61.00%,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1.291,=0.265)。HBsAg阳性DLBCL患者伴与不伴肝功能损害对总生存无显著影响。结论 DLBCL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轻,但在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和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方面与非乙型肝炎携带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顺铂联合氟尿嘧啶仍是晚期食管痛的基本治疗方案;新的细胞毒药物如紫杉醇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及新联合方案是研究的热点;奥沙利铂可替代顺铂,口服氟尿嘧啶衍生物可替代静脉氟尿嘧啶治疗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研究已逐渐被接受和增多;分子靶向治疗将为食管癌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常出现敏感复发或化疗抗拒,二线挽救治疗是其主要选择。本研究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常规挽救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12月~2009年9月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结果截止201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1.2~59.8个月),8例仍生存。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MST)11.2个月(0.8~59.8个月)。全组40例患者均接受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率60.0%(24/40)。1、2、3年生存率(OS)分别为42.7%、23.8%和15.9%。将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和2分合并为低中危组,3分和4分合并为中高危组,进行生存比较,低中危组中位OS为12.2个月,中高危组中位OS为4.1个月,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常规挽救化疗预后差,生存期短。IPI评分是复发难治性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食管癌治疗方式可选择性逐渐增加,手术仍是早期食管癌主要治疗手段,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已逐渐成为可手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治性同期化放疔有可能代替单纯手术作为可手术食管癌治疗的选择.顺铂联合氟尿嘧啶仍是可手术食管癌手术前后辅助治疗的基本方案;新的细胞毒药物如紫杉醇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及新联合方案是围手术期治疗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284例B细胞型NHL患者的乙肝5项标志物阳性率,并与同期住院的大肠癌患者作比较。结果B细胞型NHL以18—39岁和Ⅲ一Ⅳ期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2.6%(26/61)和37.0%(50/135),分别与其他年龄段及I一Ⅱ期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7.573和6.874,P值分别为0.023和0.009);B细胞型NHL患者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阳性率较大肠癌患者高[29.6%(84/284)比14.5%(155/1070),6.7%(19/284)比0.8%(9/1070),Wald值分别为25.174和20.496,P值均为0.0011;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Ab)阳性率较大肠癌患者低『45.4%(129/284)比58.0%(621/1070),waid=11.062,P=0.0011;HBsAg、HBe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Ab)同时阳性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Ab)及抗HBcAb同时阳性的发生率较大肠癌患者高『6.0%(17/284)比0.8%(9/1070),16-2%(46/284)比11.5%(123/1070),x0值分别为31.619和4.542,P值分别为0.000和0.033];抗HBcAb阳性且抗HBsAb阴性的发生率也较大肠癌患者高[37.0%(105/284)比24.5%(262/1070),Wald=17.708,P〈0.001];抗HBcAb和抗HBsAb同时阳性的发生率较大肠癌患者低『20.8%(59/284)比27.8%(297/1070),Wald=5.646,P=0.017]。结论HBV感染和B细胞型NHL存在一定相关性,HBV感染可能在B细胞型NHL的病原学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重要系统治疗手段,但原发性与继发性耐药是当前内分泌治疗的难题.雌激素受体通路与其他受体通路的交互效应是耐药机制之一.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分子通路逆转内分泌耐药的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多聚二磷酸腺苷酸核糖聚合酶(PARP)在DNA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在DNA同源修复障碍的肿瘤细胞中抑制PARP活性,可以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乃至细胞死亡.基础研究证实PARP抑制剂能增强肿瘤细胞对化放疗的敏感性.在早期临床研究中,无论单一用药或联合化疗药物,PARP抑制剂都显示了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点及CHOP方案治疗结果,探讨DLBCL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CHOP类方案初次化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率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5例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1.3∶1,中位年龄49岁,Ann ArborⅢ~Ⅳ期患者占52.0%,LDH升高占42.1%,IPI中高危组(3~5分)占22.6%。首发为浅表淋巴结肿大60.0%,结外器官受侵72.8%。中位化疗5个周期,CR38.4%,PR 44.8%。中位随访28.2个月,中位生存期(MST)46.5个月,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9%和48.9%。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Ann ArborⅠ~Ⅱ、LDH正常、体能评分好(ECOG 0~1)I、PI评分低、未侵及骨髓、肝未受侵、接受放疗、无B症状以及缓解者是DL-BCL的良好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高(P=0.000)、未行放疗(P=0.045)和未能缓解者(P=0.049)是DLBC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LBCL结外侵犯发生率高,IPI评分高、未行放疗和一线治疗未能缓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