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诱导尤文肉瘤细胞凋亡及对融合蛋白EWS—FLi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噻唑蓝(MTF)法、形态学观察、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流式细胞术(FCM)观察As2O3对体外生长的尤文肉瘤RD—ES细胞系生物行为的影响:应用半定量RT—PCR测定应用As2O3前后c—mye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固定化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用药前后EWS—FLi1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s2O3对体外生长的RD—ES细胞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c-mye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EWS—FLil融合蛋白表达量随As2O3作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结论:常规治疗浓度的As2O3对体外生长的尤文肉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和抑制EWS—Flil融合蛋白、降低c一myc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多数骶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目的:分析骶骨肿瘤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97年9月至2010年8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462例中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及诊治经验。应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62例中57例(12.3%)出现伤口感染,其中52例伤口细菌培养阳性,52例中17例为混合细菌。糖尿病史、手术区曾接受放疗、术中术后直肠破裂、手术历时较长、术后脑脊液漏均是发生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制定骶骨肿瘤切除计划以及治疗骶骨伤口感染的过程中需考虑危险因素及常见致病菌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iRNA(smallinterferingRNA)对滑膜肉瘤细胞系HS-SY-II中融合基因SYT-SSX表达的抑制作用,为RNAi技术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合成3条针对滑膜肉瘤特异性融合基因SYT-SSX的siRNA,转染HS-SY-II细胞系,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杂交方法检测SYT-SS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设计的siRNA中,1条可以完全封闭SYT-SSX的转录,另2条分别使SYT-SSX基因表达降低至37.3%和70.1%。转染3条siRNA后,HS-SY-II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分别降低至75.03%、82.15%和16.59%。同时,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发生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2.51%、26.81%和47.19%。结论siRNA可以有效抑制HS-SY-II细胞系中融合基因SYT-SSX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并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类良性骨病变,其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的预后仍存在争议。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病机制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内分泌异常和骨发育异常。股骨是骨纤维结构不良最常累及的部位,股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分型目前缺乏较为公认的分型方式。植骨材料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综述旨在对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肱骨近端骨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保肢治疗效果,以及局部复发与切除范围和影像评估的关系.[方法]对38例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及保肢治疗,平均随访43.2个月.其中5例接受关节外切除,33例接受关节内切除;重建方法包括定制型肱骨近端假体置换31例、人工假体异体骨复合物4例、骨水泥临时假体1例,2例自体骨移植.分析关节内切除病例的影像资料,以判断肩胛盂及三角肌是否可能受到侵犯.[结果]5例(13.2%)患者发生局部复发.关节外切除的复发率为20%(1/5),关节内切除为12.1%(4/33).在接受关节内切除的患者中,7例影像评估显示肩胛盂及三角肌受侵犯,其中4例局部复发.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56.4%,无瘤生存率为40.5%.并发症包括2例自体移植骨骨折,1例上肢动脉栓塞合并桡神经损伤,4例关节内切除人工假体重建的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8.4%(7/38).MSTS上肢功能评分平均22.7分(75.6%).关节外切除患者肩部主动外展活动均未能超过30°,关节内切除患者为平均45°.[结论]对影像检查没有肩胛盂或三角肌侵犯的肱骨近端骨肉瘤病例进行关节内切除,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学和功能结果.肱骨近端人工假体重建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较好的维持了上肢和手部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尤文肉瘤细胞A673和树突细胞(DC)融合构建的肿瘤疫苗对尤文肉瘤细胞株A673 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促融合剂PEG对尤文肉瘤A673细胞和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树突细胞进行融合.利用细胞因子hGM-CSF和hIL-4从 PBMC诱生DC,并对其表型进行流式细胞仪(FCM) 分析,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A673细胞,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DC,应用促融合剂PEG融合后光镜及电镜观察DC细胞和融合细胞形态,FCM检测融合效率,通过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免疫刺激活性.通过IFN-γ ELISA法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量,通过51Cr细胞杀伤试验检测融合细胞对A673 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FCM检测出从PBMC 成功诱生出CD83、CD80、CD86 及HLA-DR 高表达的成熟DC.DCs/A673融合细胞的融合效率达到23%,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s/A673融合细胞有很强的免疫刺激活性.IFN-γ分泌检测显示DCs/A673融合细胞组较对照组产生CTL水平显著增高.51Cr释放法检测融合细胞体外诱导抗原特异的CTL, 融合细胞激活的CTL对肿瘤细胞系A673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DC-A673混合组、DC组、A673组的CTL(P<0.05),作用较对照各组显著增强.结论 DC与A673细胞融合体外致敏自体T 淋巴细胞能生成抗原特异CTL 对尤文肉瘤细胞A673 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成骨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中心成骨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治疗多中心成骨肉瘤患者9例,男7例,女2例。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均证实多中心成骨肉瘤的诊断。其中6例患者初诊时即存在多发骨肉瘤病灶;3例初诊时为单一骨肉瘤病灶,而后分别在确诊6、8、11个月出现第二处骨肉瘤病灶。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8例患者接受阿霉素60mg/m^2,顺铂100mg/m^2,氨甲蝶呤8-12g/m^2长春新碱1.4mg/m^2、异环磷酰胺12.5g/m^2化疗1周期。化疗后根据病灶数目、部位以及对化疗的反应等决定包括手术、化疗在内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对病灶数目较少、病灶可广泛切除的患者,如果化疗反应好,则在化疗的基础上广泛切除肿瘤,手术原则同单发性骨肉瘤;如果全身病灶数目多、部分病灶位于中轴骨等不易广泛切除的部位,则根据病情采取适当的姑息手术。对上述化疗反应差的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紫杉醇、VP-16化疗。结果放弃治疗的1例患者于确诊5个月后死于肿瘤引起的全身衰竭,5例初诊存在多发骨肉瘤病灶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9.8个月,其中2例对化疗反应好且完成4周期以上化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5个月,对化疗反应差以及未能完成化疗的3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7.1个月。3例病灶不同时出现的多中心成骨肉瘤患者平均随访2年,2例带瘤生存,无肺转移;1例无瘤生存。结论多中心成骨肉瘤预后较差,经积极的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骶骨多节段恶性肿瘤施行全骶骨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共有6例骶骨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59岁,平均38.8岁。肿瘤位于S1~S54例,S1~S31例,L5~S41例。脊索瘤2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尤文肉瘤1例。结果: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1~13h,平均12h。术中出血量3800~5500ml,平均4500ml。6例患者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术中6例患者切断双侧S1神经根,术后出现双足跖屈运动障碍。所有患者经钉棒系统固定重建恢复了腰骶部连续性,术后6例患者均定制矫形鞋,术后6周穿矫形鞋扶拐可下地行走。随访3~25个月,平均10.3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骶骨切除重建腰骶稳定性手术对于累及骶骨多个节段的恶性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肿瘤学切除边界,但手术难度大,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是发生于骨髓腔的低度恶性成骨肉瘤,临床罕见。总结本中心收治的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及经验。[方法]回顾本中心自199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3例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患者平均就诊年龄31岁。8例为初治病例,5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病例。后者中4例在外院行囊内手术,1例行边缘手术。Ⅰ期肿瘤11例,Ⅲ期肿瘤2例。Ⅰ期患者均首选肿瘤单纯广泛切除术。[结果]2例局部复发者术后病理分别为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Ⅲ期患者转移灶术后病理均为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1例Ⅰ期肿瘤患者术后15个月出现肺转移,其接受综合治疗后已继续存活27个月。1例Ⅲ期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亡,另1例术后随访6个月后失访。其余10例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保肢手术者,MSTS 93评分平均79%。[结论]低度恶性中心型成骨肉瘤患者多数只需要广泛切除、保肢治疗,无需化疗即可获得较长期的生存和较好的术后功能。手术切除边界不足依然是最终导致肿瘤复发的常见原因。长期随访是必要的。部分局部复发病灶可能表现为高度恶性肉瘤。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病灶,转移病灶病理可能依然表现为"高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7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49例,男19例,女30例。年龄16~83岁。术前均有与血管瘤相关的局部疼痛或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其中16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为B~D级)。18例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31例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开放手术。分析评估所有患者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及疼痛症状缓解情况(VAS评分)。结果:1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h VAS评分由术前4.2±1.6分(2~8分)降至1.0±1.2(0~4分)(P0.01);随访58.7±34.3个月(14~127个月),16例无症状复发,2例症状复发并加重,经放疗后缓解。31例行开放手术者经后路手术19例,前路手术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术中出血量2270±1702ml(300~6000ml);术中1例出血量大,未行内固定术,其余30例均行内固定术,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例,伤口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16例伴不完全截瘫患者14例脊髓功能改善1级或以上,15例术前存在局部疼痛或神经根刺激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4.8±2.0分(3~9分)降至1.3±1.7分(0~6分)(P0.01);1例术后半年死于其他疾病,其余30例随访76.3±42.1个月(14~191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无症状,给予观察,1例有症状者放疗后缓解,另1例手术后缓解。结论: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可取得较好果;而对于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应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