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肝素注入方法预防PICC继发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10例行PICC置管术并因病情需要输注3 L袋TNA液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55例,A组采用间断肝素注入PICC导管方法预防导管堵塞,B组采用持续小剂量肝素注入PICC导管方法预防导管堵塞,对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两组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小剂量肝素注入PICC导管的方法是安全的,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李晨蔚  李凯敏  王子善  郭晶  刘雅辉 《浙江医学》2017,39(6):442-444,448
目的探讨人类肺组织特异性X蛋白(LUNX)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联合检测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入院手术的39例I期NSCLC患者(淋巴结78枚)为实验组,同期入院的10例肺良性肿瘤患者(淋巴结19枚)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结LUNX、VEGFAmRNA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淋巴结LUNX、VEGFAmRNA阳性表达率为23.08%、19.2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26%、0.00%(均P<0.05)。与常规病理检测比较,RT-PCR检测LUNX、VEGFAmRNA表达诊断NSCLC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均较高(均P<0.05)。I期NSCLC患者淋巴结LUNX、VEGFAmRNA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均呈正相关(r=0.661、0.552和0.527,均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未见相关(r=0.212、0.236和0.183,均P>0.05)。结论LUNX、VEGF基因联合检测可辅助常规病理检测判断I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NPM是一种主要定位于核仁并可在核仁与胞浆之间穿梭的核磷酸蛋白.NPM1基因异常最初是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被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发性AML患者中存在NPM1基因突变,65%核型正常的AML患者具有NPM1突变特征,少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也发现NPM1基因突变.NPM1基因突变是完全缓解、无复发生存...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5岁,主因间断发热1月余,于2010年3月1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7.5℃,以下午及夜间为著,伴有头痛、心悸、畏寒,无寒战,无头晕,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关节肿痛,无皮疹,大小便无明显异常,未予重视。入院前半月体温逐渐升至38.5℃,仍伴有头痛、心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8月科室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0例,入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组织,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1基因(包括:16个乳腺癌相关基因及5个参考基因)表达,计算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根据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n=26例)、中危组(n=30例)和高危组(n=34例),分析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与乳腺癌病理的关系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结果表明: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分级、P53、TOPIIa、EGFR、CK5/6及手术方式的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与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Ki67、PR阳性率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与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ki67、PR阳性率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用于乳腺癌患者中效果理想,其影响因素较多,加强21基因检测复发评分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初诊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初诊的21例患者临床及相关
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脾大是HCL最主要的症状体征,其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少数患者电子显微镜可见核糖体-
板层复合物;典型的毛细胞表达CD11c、CD25、CD123、CD103,同时还表达CD20、CD22、CD52和Cyclin D1,尤其CD103是HCL较特异的
表型。核苷类似物治疗HCL疗效优于其他治疗,值得临床推荐。结论初诊的HCL临床特征与国外的基本相似;国内以氟达拉滨为主的联
合化疗方案,无明显的骨髓蓄积抑制作用,且疗效高于国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烫伤Ⅰ号方内服联合长春烫伤膏外用治疗Ⅱ度烧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Ⅱ度烧烫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烫伤Ⅰ号方内服联合长春烫伤膏外用治疗,观察2组疼痛缓解时间、创面无渗出时间、创面愈合时间,2组治疗前后证候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细菌培养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创面无渗出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证候体征评分、VAS评分及创面细菌培养计数均显著降低(P均0.05),VEGF水平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烫伤Ⅰ号方内服联合长春烫伤膏外用治疗Ⅱ度烧烫伤可有效加快创面愈合进程,减轻皮损症状体征及疼痛程度,抑制局部细菌繁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