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二甲肼(DMH)诱发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实时定量PCR,对实验第3与第9周8只模型组大鼠以及同年龄的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第9周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s foci,ACF),同年龄的模型组平均每只大鼠大肠可形成(37.7±2.6)个ACF。第3周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的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第9周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庞小燕 《淮海医药》2007,25(2):160-162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手术,又称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或痔上黏膜环形切除肛垫悬吊术[1],是利用特制的吻合器,通过对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进行环行切除[2],有效治疗Ⅲ,Ⅳ度脱垂内痔、直肠黏膜脱垂等[3],这一创新的手术方法是1958年意大利Longo首先提出,欧美已广泛用于临床,近年刚引入我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56例患者术前应激反应的观察和分析,为术前制订护理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确立观察项目,通过对肛瘘患者术前几个特殊时段的血压、脉博变化比值的观察及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表现采用1~4分计分,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越接近手术日,患者应激反应越强烈(女性反应尤为突出),患者自评量表分值越高。结论:术前应对肛瘘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术前应激反应,取得患者的手术配合。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辅助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和临床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以西医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应用川芎嗪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21 d,观察4-6周并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肾功能、血液流变学等有关指标,检查两组患儿治疗后浮肿、蛋白尿、血尿、血压等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肾功能、血脂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电泳时间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比、血沉下降等血液流变指标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N采用联合川芎嗪和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对患儿肾功能、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7.
庞小燕 《护理学杂志》2006,21(10):73-74
对1例高龄重度直肠脱垂患者行P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术前予心理支持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伤口情况。结果手术顺利,术后直肠脱垂全部回缩,排便及增加腹压时未见脱出,随访1年无复发。提出术前周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和出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DGGE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名慢性牙周炎志愿者,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采用PCR扩增细菌16Sr RNA V3区后,运用DGGE技术分析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数字化软件Im age J将DGGE凝胶图谱转成数字信息,对所得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 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聚类分析(C luster Analysis)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结果:DGGE图谱显示:龈下菌斑DGGE条带数目为11~28,,平均19;唾液DGGE条带数目为11~24,平均17;PCA结果显示:龈下菌斑与唾液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龈下菌斑、唾液形成5个明显聚类群,在同一聚类群中相似度高,在不同聚类群中相似度低,表示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之间有显著差异;PLS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有显著差异。结论:DGGE是一种能直观显示微生物群落的指纹技术。通过该技术能检测牙周、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本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腻苔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菌群组成特征,探索腻苔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40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样本(腻苔组20例,非腻苔组20例)和20名正常人舌苔样本(健康对照组)。利用16S rRNA基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各组舌苔微生物菌群,得到舌苔样本细菌DGGE图谱,将其数字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PLS-DA)。结果 慢性胃炎腻苔组、非腻苔组与健康对照组舌苔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1)腻苔组与非腻苔组之间有5条具有显著差异的条带,PLS判别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7.5%;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有8条具有显著差异的条带,PLS判别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5.0%;非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条带差异不明显。(2)腻苔组的8号条带亮度高于非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序结果显示其最近邻居为Moraxella catarrhalis(黏膜炎莫拉氏菌/卡他莫拉菌),但两者相似度仅为96.2%,可能是目前尚未报道的一个新菌种;10号条带亮度为健康对照组>非腻苔组>腻苔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与Rothia mucilaginosa(黏滑罗斯菌)相似度达到100.0%。结论 8号条带的菌种可能与慢性胃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10号条带的菌种可能与慢性胃炎非腻苔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提示口腔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腻苔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电话跟踪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年后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话随访可以满足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