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邵华飞  屈东  王铸 《癌症进展》2014,12(2):179-18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对食管癌短径〈8mm的转移淋巴结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4例食管癌淋巴结术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影像特征。结果对食管癌短径〈8mln的淋巴结,以“长径≤11.1mm”为诊断标准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8%、36.3%;以“横纵比≥Q65”为诊断标准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6%、80.1%;以“强化程度(淋巴结cT值/同层肌肉CT值)≥n95”为诊断标准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30.3%、73.3%;以“淋巴结边缘有无模糊”为诊断转移的标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75.5%。结论食管癌短径〈8min的淋巴结中仍然存在很多转移淋巴结,采用“横纵比≥0.65”作为二次判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并辅助以长径、边缘有无模糊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食管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食管造影及CT(计算机体层成像)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食管造影及CT所见并将其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对照,探究食管间质瘤食管造影及CT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结果 12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3个,1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3个病灶中,4例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肿瘤,4个为低度侵袭危险性肿瘤,1个为中度侵袭危险性肿瘤,4个为高度侵袭危险性肿瘤。食管极低度侵袭危险性及低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造影表现为食管弧形外压性改变或较光滑充盈缺损,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均匀轻度强化。而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食管造影可见食管管壁僵硬,黏膜有破坏,CT扫描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结论不同侵袭危险性的食管间质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食管造影及CT对食管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分级有一定价值,但最终确诊要依靠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的有效性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3-2010年期间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有EUS、食管镜、CT、食道造影等详细检查,术后有详细病理分期的358例患者资料。分析术前影像学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预测值,分别按2002、2009年UICC病理分期及临床分期,分析患者无瘤生存及总生存。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随访率为97.2%。有EUS+CT检查并能进行有效分期的305例(85.2%)。在305例中临床T分期对病理T分期的预测值为0~88.6%,其中T1期最高(88.6%)、T4期最低;临床N分期(N0、N1期)的预测值为62.5%~100%。虽然2002、2009年的分期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但2002年的分期内总生存除Ⅳ期只有2例与各期别相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的分期内总生存各期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2002年UICC TNM分期标准对305例进行EUS+CT临床分期的总生存及无瘤生存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0、0.000)。 结论 影像学检查不能有效、准确提供淋巴结转移个数,但对淋巴结定性的预测值较高。EUS+CT的临床分期能有效预测非手术食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AL-CA)患者的左室心肌应变,探讨3D-STI评估LVEF正常的AL-CA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确诊为AL-CA且LVEF≥50%的患者80例,依...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利用Bayes判别分析初步建立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各种CT征象的联合诊断模型。方法:共搜集胸段食管癌208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即训练样本(166例,80%)及检验组即验证样本(42例,20%),实验组用以建立诊断方程,检验组用以验证方程。结果:经计算获得的方程为:Y0=-7.499X1+7.957X2+167.761X3-0.087X4+0.459X5-5.528X6-0.711X7-66.080,Y1=-6.697X1+8.231X2+181.686X3-0.106X4+2.219X5-3.331X6-0.124X7-83.183,其中Y0为非转移组,Y1为转移组,X1为淋巴结最大短径,X2为淋巴结最大长径,X3为横纵比,X4为最大截面积,X5为是否边缘模糊,X6为是否中央低密度,X7为是否成簇分布。利用自身检验法所得诊断模型的符合率为87.7%,误判率为12.3%,交叉检验法与自身检验法所得结果相近。当利用验证样本数据代入方程,所得模型诊断符合率为84.7%,误判率为15.3%。结论:通过Bayes判别分析法所建立的不同CT征象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联合诊断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诊断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前,MRI虽然不是食管癌的常规检查手段,但从一些研究的初步结果看,MRI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食管癌分期检查、放疗靶区勾画及疗效评估的重要补充手段。本文主要探讨MRI在食管癌诊断分期和放射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瑛  叶枫  屈东  吴宁 《癌症进展》2006,4(2):131-135,162
目的分析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的CT表现,认识其较为少见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淋巴瘤侵犯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在增强CT呈环形强化的影像特点,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结果呈环形强化的淋巴结依次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n=8),髂血管周围(n=8),腹腔(n=6)及肠系膜(n=3)。环形强化淋巴结的短径2~10cm(平均4.2cm)。9例淋巴结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5例淋巴结孤立或孤立为主。13例同时有其他均匀强化的淋巴结,仅1例淋巴结全部为环形强化。11例强化环的形态规则、厚度基本一致,3例不规则、薄厚不一。13例强化环的密度高于肌肉,1例等于肌肉。11例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内部密度不均,低于与等于肌肉密度区并存。结论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时主要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髂血管周围、腹腔及肠系膜,常与均匀强化的淋巴结并存,以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强化环形态规则且密度多高于肌肉,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多均匀且低于肌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薄层多平面重建图像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2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的术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测量淋巴结的长径、短径,计算出直径比(短径/长径,将淋巴结直径比≥0.7视为圆形淋巴结),同时观察淋巴结有无环形强化、成簇分布、边缘模糊等影像学特征,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短径≥1.0 cm作为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敏感度为23.6%,特异度为98.6%,约登指数为0.22。以短径≥0.8 cm作为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对于短径<0.8 cm的淋巴结运用直径比≥0.7作为诊断转移的标准,诊断效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82.9%,约登指数为0.67。以淋巴结有“环形强化”或“边缘模糊”征象作为诊断标准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2%、89.4%。结论用较小的短径作为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能提高诊断效能;直径比有助于提高CT术前诊断转移淋巴结的价值;边缘模糊、环形强化可作为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平扫和增强及MR平扫和增强分别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影像诊断方法进行优选。方法收集14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胰腺疾病,分别以CT平扫、CT增强、CT综合(CT平扫+增强)、MR平扫、MR增强、MR综合(MR平扫+增强)进行定性诊断,以病理为金标准,使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1)CT及MR扫描方法内和方法之间的诊断价值比较:CT平扫的诊断准确性低于CT增强和CT综合,MR平扫的诊断准确性低于MR增强和MR综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增强与CT综合及MR增强与MR综合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方法之间的诊断价值比较:CT平扫的诊断准确性低于MR增强和MR综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扫描方法之间两两比较,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取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诊断点为诊断界值时,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CT平扫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