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手术后碘131(131 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治疗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均行131 I清甲治疗。依据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的不同,分为A组(转移率≤10%)14例、B组(转移率>10%且≤25%)36例、C组(转移率>25%且≤50%)33例、D组(转移率>50%)12例。随访9~27个月,中位随访20个月,统计患者治疗后临床转归情况(满意、不确切、反应欠佳)。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临床转归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淋巴结转移率对预测临床转归为满意的最佳诊断阈值和诊断效能,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各组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肿瘤部位及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年龄、病灶数量和腺外侵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治疗后临床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率最佳诊断阈值为52.30%,此时预测患者临床转归为满意的敏感度为53.57%,特异度达94.87%,ROC曲线下面积为0.76。年龄、多发病灶、腺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率均是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率与PTC患者手术后131 I清甲治疗的临床转归情况密切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率的升高,患者临床转归情况往往较差;淋巴结转移率的最佳诊断界值为52.30%,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情况的独立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示踪组)3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对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示踪组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5枚和324枚。其中,对照组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41±1.56)枚/例,示踪组为(8.99±2.24)枚/例,多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6%(13/32),与示踪组(47.2%,1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但示踪组喉返神经内侧区的淋巴结转移率(38.9%,14/36)高于对照组(12.5%,4/32),P=0.029。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不增加(或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美兰染色与导丝定位在乳头溢液手术中的作用,评价改良硬膜外导管引导在乳头溢液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1号丝线插入硬膜外导管制备成"改良硬膜外导管",将33例行手术治疗的乳头溢液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将改良硬膜外导管插入溢液的乳孔)15例,传统手术组(乳管内高浓度美蓝染色)18例,分析两组术中美蓝外溢污染手术野以及微小病变的识别情况。结果:33例乳头溢液的病变导管均被手术切除,传统组美蓝外溢污染手术野8例(44.4%),而改良组手术野清楚、无1例手术野污染(0%);传统组手术时间(38±9)min,改良组(31±10)min,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硬膜外导管能准确定位病变乳管,手术野清楚、方便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对乳头溢液患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发光细丝插入病变乳腺导管标记的方法在病理性乳头溢液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乳头溢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良手术组(将发光细丝经溢液乳孔插入病变乳腺导管)14例,传统手术组(乳管内用高浓度亚甲蓝染色)18例,分析两组手术野的污染、微小病变的识别及术后病理结果等情况,对数据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等方法分析。结果传统手术组亚甲蓝外溢污染手术野8例(44.4%,8/18),而改良手术组无一例手术野污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38±9)min,改良手术组为(29±1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4,P=0.012)。32例乳头溢液患者的病变导管均被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均获得病理确诊,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法能准确定位病变乳管,使手术野清楚、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发光细丝对乳头溢液患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甲状腺肿瘤发生率的上升,甲状腺外科手术数量日益增加。甲状腺切除手术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临床上治疗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低钙血症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其原因是手术过程中对甲状旁腺的识别与保护较为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了多种术中甲状旁腺识别的新技术,本文就这些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免疫胶体金法(ICGT)快速测定组织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下简称PTH- ICGT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79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手术病人,术中行PTH-ICGT法快速测定并比较分析甲状旁腺附近颈部不同组织内PTH水平;选择2016年6~12月同单位106例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PTH-ICGT组(53例)和常规肉眼组(53例),比较分析两组甲状旁腺发现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结果 79例接受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病人中,PTH-ICGT法检测结果显示,甲状旁腺组织PTH浓度为(955.3±16.1)ng/L;骨骼肌组织[(14.5±1.5)ng/L]、甲状腺组织[(15.0±1.3)ng/L]、脂肪组织[(15.3 ±1.2)ng/L]、淋巴结组织[(14.0±1.2)ng/L]内PTH含量极低,甲状旁腺组织中PTH表达水平分别与骨骼肌、甲状腺、脂肪、淋巴结组织内PTH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2、33.42、39.34、30.77,P均<0.0001);PTH-ICGT法检测距离甲状旁腺周围1 mm、2 mm、3 mm、5 mm组织中PTH浓度分别为(14.6±1.5)ng/L、(16.7±1.6)ng/L、(15.1±1.4)ng/L和(13.0±1.1)ng/L,甲状旁腺组织中所测得PTH值与不同距离组织所测得PT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2,30.68,33.42,31.50,P均<0.0001);采用常规肉眼法识别甲状旁腺组织总符合率为74.1%,PTH-ICGT法则为98.6%,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7,P<0.0001)。106例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病人中,常规肉眼组甲状旁腺发现率为92.4%,PTH-ICGT组为96.2%,两组甲状旁腺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67,P=0.40)。两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11.3%和5.7%(χ2=1.093,P>0.05)。两组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0(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495)。结论 PTH-ICGT法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效率较高,可能会提高临床甲状旁腺发现率并降低手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在中心疫区开展急腹症诊治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收治和院内会诊的急腹症病人的临床处置和预后,随访结束时间为2020年3月8日。结果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已处置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急腹症病人19例,其中,合并COVID-19病人(确诊及疑似病例)5例。19例病人中,有急诊手术指征并行急诊手术处置的9例,恢复顺利者7例,死亡2例,其中确诊COVID-19病人行急诊手术处置1例,死亡1例;行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者10例(包括4例COVID-19病人),均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密切接触上述COVID-19病人的医护人员出现感染表现。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在中心疫区诊治急腹症病人时无论其是否是COVID-19病人都做到仔细检查,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熟练操作,术后密切监护及观察,同时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