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测定恶性疾病患者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观察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三种恶性疾病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同期恶性肿瘤47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27例(其中初治21例和复发组6例),淋巴瘤患者10例;实体瘤患者10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8%枸橼酸钠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组织因子(TF)、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结果: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三组的TF值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瘤组的TF值高于急性白血病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组、淋巴瘤组、实体瘤组的TAT高于对照组,并达到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三组的t-PA值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体瘤组t-PA值高于急性白血病组;急性白血病组及实体瘤PAI-1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存在相似的凝血和纤溶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小板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对血凝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与ADP受体途径抑制率的关系。方法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抑制率和花生四烯酸通道的α角、K时间、MA、TMA。结果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为(81.7±20.7)%,ADP受体抑制率为(65.9±25.3)%,α角为(48.2±15.9)°,MA为(20.8±14.2)mm,TMA为(13.8±7.5)min。随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增高,α角缩小,MA降低,TMA缩短,ADP受体抑制率增高(P〈0.05),K时间延长并且无K时间病例增多。结论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途径不利于血凝块形成,随抑制率增高,血凝块形成减慢、强度变小;二条途径抑制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中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与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2例作为AL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α-HBDH、LDH含量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AL初发或复发患者治疗前和对照组α-HBDH、LDH含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治疗前α-HBDH、LDH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后,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者、未缓解者α-HBDH、LDH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者治疗前后α-HBDH、LDH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α-HBDH、LDH含量均明显下降,未缓解者治疗前后α-HBDH、LDH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复发患者复发前后α-HBDH、LDH含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后α-HBDH、LDH含量均明显升高。结论:动态监测血清α-HBDH和LDH的变化对AL患者的病情变化、疗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骨髓巨核细胞的关系及其治疗时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就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退化变性、颗粒、细胞胞浆量与3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ITP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胞浆量增多,退化变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前血小板数与疗效无明显关系(P>0.05),但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效果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数减少者(P均<0.05)。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对诊断ITP有重要意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巨核细胞数相关,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2例初发老年AML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方案治疗,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者6例,部分缓解(PR)者5例,未缓解(NR)者1例.6例CR患者中1例在第6个疗程后复发,其余在随访中仍CR;5例PR患者中2例经2个疗程化疗后达CR,1例在第2个疗程化疗后复发,2例在第3个疗程化疗后复发.1例患者经2个疗程化疗后NR,因肺部感染死亡.4例复杂核型患者中3例疗效差,1例达CR,但最终仍复发;其余8例+8、-X或正常核型患者中7例短期达CR.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方案治疗初发老年人AML近期疗效好,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一种营养配方粉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10家医院于2019年4月至10月所收治的恶性实体瘤患者248例,分为对照组(154例)及营养粉组(94例),营养粉组肿瘤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 30g营养粉,按不同服用时长,分为四个组:服用15~30d为A组(9例);服用31~60d为B组(25例);服用61~90d为C组(44例);服用90d以上为D组(16例);另外154例患者作为未服用营养粉对照组。纳入人群均接受放疗或化疗。试验过程中收集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评价营养粉的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记录并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的体力、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食欲评分、白细胞计数、体重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营养状态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肿瘤患者相比,服用营养粉的患者在白细胞、体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体力、生活质量、食欲等一般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服用营养粉1个月后,大部分肿瘤患者白细胞及白蛋白能够维持在正常水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患者的平均体重维持在放化疗前水平,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粉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体力及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营养粉可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安全性好,可作为辅助抗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非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向骨髓转移称骨髓转移癌,现对我院收治的18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7^+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方法。方法报道3例CD7^+ AML及其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用常规标准方案化疗2个疗程均未达到缓解,改用VDAM(VMAM)方案诱导治疗后获完全缓解。结论CD7^+急性白血病可能是一独立的造血干细胞白血病,VDAM(VMAM)方案可作为CD7^+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治疗方案,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在恶性肿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78例乳腺癌、胃癌、大肠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应用以吡柔比星和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有效率吡柔比星组75%,表阿霉组83.33%,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较轻,发生率毗桑比星组分别为69.05%和9.52%,表阿霉素组为722%和8.33%,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脱发毒性吡柔比星组明显低于表阿霉素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吡柔比星与表阿霉素相比疗效相似,而脱发发生率及程度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病例资料【例 1】 男 ,42岁。因呕血、黑便 2天 ,于 1999年 9月 8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 :血压 80 /5 0mmHg ,脉搏10 0 /min ,中度贫血貌 ,系统检查无特殊异常。血常规 :白细胞 2 0 4× 10 9/L ,血红蛋白 49g/L ,血小板 15 0× 10 9/L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 5 9s(正常对照 2 7 3s) ,凝血酶原时间 13 2s(正常对照 11 6s)。经止血、输血等内科治疗无好转 ,入院两小时又先后呕血 4次 ,共约 80 0ml,当日转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脏无萎缩 ,呈暗红色 ,质地韧 ,布满小结节 ;脾脏增大 ,脾静脉增粗 ,直径约 1c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