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肺癌耐药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5%的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化疗成为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它能明显延长肺癌患者总的生存率,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却导致了肺癌化疗的失败。过去大量的研究发现,肺癌耐药的产生与多药耐药基因(MDR)和P-糖蛋白(P—gp)表达的增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肺耐药蛋白基因(LRP)及它们产物表达的增加,以及拓扑异构酶(TopoⅡ)表达下降和谷胱甘肽(GSH)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系统表达增加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培美曲塞是多靶点的抗代谢类药物,己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培美曲塞单药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17例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500 mg/m2化疗,21 d为1个周期,重复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结果: 总有效率(CR PR)为11.8%,临床获益率(CR PR SD)为76.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培美曲塞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取得较明显的临床获益率,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胃癌术后存在高复发因素的患者行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热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4例胃癌术后存在高复发因素患者,先行顺铂60mg/m2腹腔内灌注化疗,灌注后1h内行腹腔热疗约1h,休息1周左右,行紫杉醇135~175mg/m2d1静滴,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3~5d,氟尿嘧啶750mg/d泵内持续滴注3~5d;腹腔热化疗结束后将顺铂改为20mg/d静滴3~5d,紫杉醇135~175mg/m2d1静滴,氟尿嘧啶750mg/d泵内持续滴注3~5d,21d为1个周期。[结果]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0%、68.4%、60.0%。复发转移主要表现为吻合口复发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毒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及恶心呕吐。[结论]胃癌术后存在高复发因素的患者采用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热化疗可提高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转移率,且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28例患者口服阿帕替尼500mg,每日1次,28d为1个疗程,直至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的毒副反应。采用RECISIT1.1评价疗效,CTCAE4.03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中,PR 6例(21.4%),SD 17例(60.7%),PD 5例(17.9%),ORR为24.1%,DCR为82.1%。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95%CI:2.9~4.4),中位总生存期为9.1个月(95%CI:7.3~11.0)。3~4级不良反应较多的血液学毒性为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10.7%,非血液学毒性为手足综合征(14.2%)、高血压(7.1%)和蛋白尿(7.1%)。[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体现出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重组人p53腺病毒应用于临床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CCK-8试剂检测半数抑制浓度(IC50);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发生率;采用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的基因变化.结果 顺铂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后,H1299细胞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下降至5 μg/mL(P<0.05),细胞的凋亡率上升为10.73%(P<0.05).重组人p53腺病毒单药作用后,H1299细胞内p53基因大量表达.在两药联合作用下,导入的p53基因激活了由Fas/Apo-1/CD95系统、TNFR超家族、Bcl-2/Bax等所介导的凋亡通路,同时也上调了部分细胞周期调控基凶.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有希望成为治疗临床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晚期胃癌患者血清PECAM-1和IGF-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PECAM-1、IGF-1的表达水平,以此分析晚期胃癌预后与外周血中PECAM-1、IGF-1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与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①共入组患者18例。中位总生存时间(mOS)460 d。②男性与女性患者之间、老年与非老年患者之间、腺癌与印戒细胞癌患者之间、既往是否行胃癌根治术,PECAM-1和IGF-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IGF-1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0)。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PECAM-1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④按PECAM-1平均值分成2组(PECAM-1高浓度组、PECAM-1低浓度组),并比较2组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表明,PECAM-1高浓度组的OS显著短于PECAM-1低浓度组(283 d vs. 484 d,P=0.035)。⑤按IGF-1平均值分成2组(IGF-1高浓度组、IGF-1低浓度组),并比较2组OS差异。IGF-1高浓度组的OS显著短于IGF-1低浓度组(226 d vs. 357 d,P=0.030)。 结论 ①晚期胃癌患者PECAM-1和IGF-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特征无显著相关性。②晚期胃癌患者血清PECAM-1、IGF-1的浓度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是有关的。当患者血清的PECAM-1和IGF-1浓度较高时,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研究血清PECAM-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了解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入组初诊的Ⅳ期胃癌患者56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于入院后未经治疗前采取外周血5ml,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PECAM-1蛋白的表达,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PECAM-1蛋白表达水平与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56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为446d。胃癌患者血清PECAM-1中位值为79.5ng/ml,以该值作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PECAM-1高浓度组的mOS低于PECAM-1低浓度组(360d vs 558d,P=0.012)。PECAM-1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间患者性别、年龄(≥60岁与<60岁)、一线化疗方案(XELOX与SOX)及周期数(≤4周期与>4周期)、是否接受二线以上化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ECAM-1低浓度组一线化疗疗效优于高浓度组(P=0.043)。[结论] Ⅳ期胃癌患者血清PECAM-1水平与一线化疗疗效及预后生存可能相关,PECAM-1水平高者预后差,一线化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传统的化疗疗效有限,导致预后较差.血管新生与胃癌的增殖、转移及侵袭密切相关.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的新策略,无论单药治疗还是联合化疗,无论一线治疗还是后线治疗,都开展了较多的临床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RNA干扰ERCC1基因表达对肺腺癌细胞A549/DDP顺铂耐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可修复顺铂(DDP)造成的DNA损伤,作为其中的关键酶之一,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的表达可能与DDP耐药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干扰RNA沉默ERCC1基因表达对肺腺癌耐药细胞A549/DDP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体外设计合成针对ERCC1的小分子RNA(siRNA)转染A549/DDP细胞,RT-PCR检测ERCC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RCC1蛋白表达的变化;MTT检测RNA干扰后细胞药物敏感性改变.结果 ERCC1 RNAi干扰后ERCC1 mRNA表达指数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干扰后ERCC1 mRNA表达抑制率为90.4%.转染ERCC1 siRNA降低T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显示分别用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32μg/mL顺铂处理细胞48 h,转染ERCC1 siRNA细胞组较对照组敏感性明显增高,干扰前A549/DDP细胞IC50为12.49μg/mL,干扰后A549/DDP细胞IC50下降为9.27 μg/mL.结论 ERCC1siRNA干扰可以降低ERCC1的表达水平,并可提高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53、c—erbB-2、VEGF和CD44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与无化疗放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59例根治术后未接受化疗、放疗并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Ⅱ期结直肠癌原发病例。取患者的存档石蜡块,切片后进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53、c—erbB-2、VEGF和CD44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4%。P53、c—erbB-2、VEGF和CD44蛋白在15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93/159)、26.4%(42/159)、57.9%(92/159)和40.0%(54/159),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阴性表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c—erbB-2、VEGF和CD44蛋白的表达与术后无化疗放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