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  台卫平  张玫 《胃肠病学》2006,11(10):633-636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岁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小明,IBD患者存在肠道内菌群失捌;IBD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且副作用较大,复发率较高。存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时发现予IBD患者补充益生菌(probiotics),纠正肠道内菌群失调,对患者有治疗作用,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连素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连素是一种古老的消化系统用药,以前主要用于肠道炎症伴发热。现在有研究证实黄连素对许多肿瘤亦有作用,包括肝脏肿瘤,结肠肿瘤,肺癌,白血病,食管癌,膀胱癌,脑部肿瘤,其抗肿瘤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现综述黄连素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肠镜下诊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案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84例结直肠息肉患儿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症状、息肉特征,给予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半,统计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儿童结直肠息肉患儿便血发生率100%、息肉乙状结肠分布率38.39%、直肠分布率45.54%、大息肉发生率58.93%、幼年型息肉发生率72.62%、单发型息肉发生率75.00%,较其他临床特征、息肉特征发生率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随访1年半复发率为3.57%,均行二次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痊愈。结论便血是儿童结直肠息肉就诊的主要指征,息肉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以幼年型、大息肉、单发为主要特征,采取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5.
患者男,32岁,因昏迷不醒伴上肢间断性抽搐2h于2006年2月20日12:00送至本医院急诊。入院时查体:体温37.2℃,血压135/70mmHg,HR92次/min,神志昏迷.呼之不应。压眶基本无反射。双侧瞳孔等人灯圆,直径2.5—3.0mm,光反应存在,欠灵敏,心、肺、腹部体检无明显异常,巴彬斯基等病理反射征阴性。既往史:行胸片等检查发现开放性肺结核病史3月,服用异烟肼等化疗药物治疗;否认其他病史;否认药敏史。入院后行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6.
环氧合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类第一步关键酶,近年研究发现其异构体环氧合酶-2,在诸多肿瘤包括食管癌的发病、预防和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现就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 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系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向肺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尚存在争议.目的:体外诱导验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分离小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内皮诱导液向内皮细胞分化.另外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以下诱导培养基中进行上皮诱导3周:单纯上皮诱导培养液,上皮诱导培养液加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并以未经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肺泡上皮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与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上皮诱导培养液中诱导培养3周后,部分细胞由梭形变为典型的卵石样上皮细胞形态,诱导后约60%细胞表达广谱上皮细胞标志pan-CK,RT-PCR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标志CK18,未经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未表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皮诱导24 h后即出现了典型的血管网状结构,vWF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约70%的细胞呈阳性,RT-PCR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vWF和CD34.提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具有跨胚层多系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